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性质决定了统治阶级心态深刻地影响到历史的发展 ,而司马迁个人特殊的个性气质也促使他深入到历史人物心灵深处与之交流 ,这两个因素使司马迁特别关注历史人物的心态。文章运用心态史学方法 ,讨论了司马迁对民族文化心理、帝王心态、社会群体心态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历史人物是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的历史人物,而对于各个教育发展时期普通人物关注的不够,缺乏“平民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不利于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因此,应该从研究的方法、思想以及模式上对教育史学科进行深刻的反省,努力克服这种研究倾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英美教育史学是在变革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受教育史研究处境变化的影响以及英美主流史学理念变革的驱动,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研究取向,先后经历从辉格教育史学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文化教育史学的转换.这种教育史学研究取向的转换,是英美教育史学者适应学术生存环境变化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结果是为英美教育史学的创新与繁荣开辟出新的路径.科学认识和把握20世纪英美教育史学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教育史学的创新与变革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问题,是关于教育史学科基本面貌和总体面貌认识的问题.对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教育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和成熟程度.由于"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是一个形成中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有不同的认识.根据目前教育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水平,当代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可以概括为:(1)以教育活动史、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为主要内容的具体教育史学研究体系;(2)以教育史学史、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教育历史哲学为主要内容的抽象教育史学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史学强调要在搜集史料上下工夫,似乎不穷尽史料就不能有发言权.而本文认为,教育史研究当然要搜集材料,然而史料无论多么丰富,它本身却并不构成真正完备的教育史知识.史料并不是史学,单单史实本身不可能自发地或自动地形成教育史学,最后赋予史料以生命的或者使史料成为教育史学的,是要靠教育史家的思想.任何一种教育史叙述或解说,不可避免地是根据某种哲学的前提假设出发的.作者试图通过美国教育史学史上的两位著名代表人物的比较以说明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6.
再谈历史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心理史学,心态史学和历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虽不相同,但都把历史心理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有必要将三者结合创立历史心理学。历史心理学研究历史上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及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教育史学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分析历史、教育和教育史学者三个概念入手,认为最好的教育史意味着尽可能综合、精确和公共地记录和阐释历史.教育史学者在教育学科本身以及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 ,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 ,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 ,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 ,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 ,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 ,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史学科建设中以制度史、思想史为主体的"二分法",难以包容新时期教育史学科研究的发展,局限性日益体现.教育史学科体系"三分法"新构架的提出,指明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纳入历史研究视野的教育活动史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力图使教育活动史与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一起共同成为教育史学科体系构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史纳入教育史学科体系,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史学走向,加强史学与现实、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还会更加关注微观问题,带动教育专史发展,对丰富教育史研究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近代史研究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当主流学者都集中精力于上古、中古史研究时,一些非主流学者则担负起近代史研究的重任,陆丹林即是其中之一。他以史料搜集和考证为根本,结合传统史学方法,对近代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虽著述不多,但其对近代人物的研究方法和史实重建,均对当今人物研究有借鉴意义。通过对陆丹林的史学和人物研究进行论述,不仅能改变其以往的文人形象,更能从一个侧面展现民国史学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中国大陆学者们似乎对"新史学"又有了一份新的热情,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每逢世纪之交的一种惯常现象.后学总结梳理前学应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然究竟谁人以及何种史学研究能代表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好象并没有达成基本的共识.本文从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两大方面,主张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肇起于梁启超,接踵之人乃王国维,真正成型的代表是钱穆.钱穆的最大贡献在于破除史家门户藩篱,提出贯通诸家的历史研究新路向;同时以独创性的思维,首倡以历史精神研究历史;并且在史学方法上提出"更生之变"与"洗汰传统"的史研新法.这些独具亮色的贡献,不仅领袖20世纪的史学研究,而且也代表着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史研究正处于学科建设的反思与重构阶段,教育史学界十分关注研究方法的创新。为了实现对教育史的综合研究和整体把握,树立大教育史观,必须借鉴与吸收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权衡各种研究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原则是教育史研究方法新的突破点,也是未来教育史研究的基本走向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吴洪成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推出的新著《中国教育史研究》丛书,目前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中国学校教材史》、《中国教会教育史》、《中国西南古代教育史》三本独立专著组成,就目前教育史学界研究比较薄弱但又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教会教育史、学校教材史、西南区域教育史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当前教育史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具有鲜明特色,既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及对国内外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了解和吸纳,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史学方法、史学研究动态的密切关注,拓宽了…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实证主义史学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年鉴学派,在与实证主义史学的较量和争论中,克服了实证主义史学的种种弊端,形成了与兰克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范型存在明显区别的新的史学范型.这一新史学范型,不仅为教育史学新领域的开拓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而且为教育史学研究中正确处理教育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作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同时,年鉴学派所构建的以“历史时间”为核心的叙述体例和他们所倡导的以“问题史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教育史学研究及其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农村教育口述史就是应用口述史的方法,关注农村教育领域的普通层面、普通教育人的回忆、亲历的历史记录。它将视角从教育的精英人物转向普通的教育人,从上层转移到下层,实现教育史研究的革命性转变。农村教育口述史的要素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视角转移下的农村教育口述史为未来的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并未刻意构建自己的史学研究体系,但他从事史学研究有自己的原则:探寻历史的文化内涵是他的史学追求目标(文化视角);用趋于保守的标准衡量历史是他的史学态度(保守态度);从具体的个体及集团入手研究抽象的历史问题是他的史学方法(个体取向)。  相似文献   

17.
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必须继承中外历史上优秀的教育思想 ,并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今天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批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继承教育史上有关教育目的论、教学论以及课程论等方面科学、生动的见解 ,扩大高等院校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教育思想水平。  相似文献   

18.
《左传》人物生活在传统礼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极其混乱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直接激发了《左传》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三种意识构成的《左传》人物的主体社会心态,对后世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人生心态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吕思勉将史学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治史应重常人常事,不宜预设成见,应注意学与术的区别,要学会中外比较的方法。治史要坚持史学进化论,了解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道理,明白物质文明的发达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杜绝盲目的崇古观念。这些史学方法论对当代的史学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是山东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山东教育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在对民国山东教育的研究上,学界取得了一些成果.从总体上看,研究呈现逐步深入的趋势.新史料不断被发掘,评价渐趋客观,并且对山东教育的研究越来越"立体".但是,研究中还存在概述性研究太多,真正深入研究的成果较少;"平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立体"考察山东教育的成果较少;受政治史研究影响较深,缺乏对教育史研究的独立思考等问题.要想进一步开展研究,似乎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摆脱政治史宏大叙事的影响,从教育史自身的发展中寻找规律;转变研究视角,从研究历史上的教育转变为研究教育的历史;注重"以小见大","小区域"中要有"大关怀".这样,或许能将民国山东教育史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