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基于2001-2015年我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增长效应和农民内部收入增长的分化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与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及农民内部收入增长分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中等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农民;城镇化有助于壮大农村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会加剧农民内部收入增长的分化。在此基础上,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对职业农民培训、不断缩小农民内部收入增长分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力度等视角,提出实现农民收入协同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民职业分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产生不可忽视的关系: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生产技术落后等,而农民职业分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生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农民职业分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先机;农民职业分化扩大了劳均耕地面积,提升了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和附加值,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建议通过优化各种制度与战略,以多种手段促进职业分化,并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培养农业经营大户和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民分化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已有的社会分化理论,结合我国农民分化的历史和现实,通过分析农民分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向度、程度和社会承受度等,建立了研究我国农民分化的多元、立体、复合性的理论框架。认为农民分化的基本向度有两个:一是以职业为主的水平分化,二是以经济收入分化为主的垂直分化。职业分化的程度当前应该以"离农率"为标准,而经济收入分化程度的度量有相对指标法和绝对指标法多种方法。研究农民分化的社会承受度要综合考虑影响农民分化的各方面因素,大致包括农民分化的广度、深度,社会的组织程度、社会包容程度、判别标准及社会发展方式和进程,主流文化对农民的引导,以及农民群体向上或向下流动的程度等。对于农民分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同一历史时期影响农民分化的个人自然因素、自获因素及社会制度文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职业分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职业分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其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对当前中国农民职业分化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发现我国农民职业分化发展速度较快、前景乐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分化职业层次低、稳定性差、建业性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农民进一步分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一定威胁,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的职业结构、经济收入和利益关系结构的分化,农民阶级内部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云南农民的阶层分化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呈现出若干过渡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农村收入分配与社会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迅速扩大,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收人分配与社会分化是互相影响的,职业分化影响着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中,农村私营企业主和农村干部阶层是引人注目的两个阶层,同时贫困农民的处境令人关往.民众对收入分配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客观存在的钱权交易,将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农民职业分化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促进农民职业分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结合花园村农民职业分化现状,从政策、经济、教育和村民互动四个角度,分析影响农民职业分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进一步深入,不同职业农民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在陆学艺、张厚义对农民社会阶层划分标准的基础上,以职业为基础,以不同职业农民的收入为主要依据,结合农民对不同职业的美誉度,农民的社会阶层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上层、中上层、中下层和下层四个大类。从总体看,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类金字塔”型结构,而且,农村的社会阶层分化正在进行当中。  相似文献   

9.
基于1978—2005年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综合考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并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s I指数验证了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总量数据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Panel Data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空间格局变化的成因。计量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受教育程度,化肥、农机动力等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水库库容量等因素均对各地区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起到显著正向作用;而除涝面积,自然灾害成灾受灾面积比例,农民非农就业收入比重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总量的变化起到负向作用;且空间误差参数结果表明本地区的粮食生产会受到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负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就业模式、非农职业层次、非农收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类型等多维度构筑了失地农民就业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地区858户失地农民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征地后,农民就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总体上失地农民的短期非农收入和养老保障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中对中低层农民的改善效应尤为明显,但在就业模式和非农职业层次方面呈现出显著分化态势,未来可能导致失地农民在长期收入及保障水平的差距扩大,进而诱发群体分化的风险;进一步运用R-Q模型分析显示,人力资本是造成失地农民群体就业分化的核心因素,而征地用途、补偿方式等征地因素对失地农民就业行为演化也构成了一定影响.本文认为,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要将促进区域就业增长和民生福利改善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在土地征用补偿政策上,要从单纯重视对失地农民短期“经济补偿”,向扶持其个体及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以增强长期非农就业发展之“能力补偿”转变,以构筑促其市民化转型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省为例,在江西26县32乡镇32村1058户农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二元定距相关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定量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所处村域环境、户主年龄、户主职业、人均耕地面积、家庭务工收入比、农户种粮风险认知、种粮预期收益评价等因素对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非农化行为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其中家庭务工收入比的正向作用最大,种稻收益预期的反向作用最大。同时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青年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完善农业扶持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农户种粮行为决策的分析框架,基于江苏省621户粮食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值选择模型和非观测效应综列数据模型,考察粮地租金变动对粮食种植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粮地租金上涨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的概率增强,其中农户在粮食生产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该影响存在负向调节作用;种粮面积的缩减最终体现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的下降,其中农户前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该影响有约束作用。这表明,短期内粮食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与粮食经营规模对“去粮化”趋势存在抵挡作用,下一步要通过推动粮地租金理性化、市场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对规模种粮户的支持政策,防止短期“非粮化”压力转变为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历史变革,农民分化愈演愈烈。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农民分化的实现路径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的农民分化主要是通过劳动力转移来实现的,就转移模式而言,比较公认的有三种,即就地转移模式、异地转移模式和复合转移模式。农民分化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宏观层面的经济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和完善的制度对农民分化具有促进作用;而微观层面的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农民分化的影响颇受争议。最后指出了农民分化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农民家庭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冶的经济结构。 由此,这也使得农村中发育形成了一个以“半工半耕冶农户为主体的、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农村中间阶层。 这一规模庞大的中间阶层将趋向何种阶级状态,应如何理解其分化路径及阶级属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农村的基本制度约束下,农村中间阶层农户的家庭收入变动,更与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变化及配置方式相关,即人口分化构成为这一阶层分化的基本机制。 这也是黄宗智先生所指称的当前我国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悖论社会形态冶的基本生成机制。 农民家庭的人口分化模式,意味着我国农民的分化路径既非沿着欧美发达社会中产化的职业分层模式演变,也非沿着马克思主义传统下农民的无产化模式演进。由此,所形成的去无产化的农村社会,也构成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各个社会阶层的顺畅流通,使个人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岗位之间自由变动。所谓农民分化就是指农民由原来单一的农民职业、农民角色向非农职业、非农岗位转移的一种趋势。当前我国出现的农民分化问题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必须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就业分化视角和四川省724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与农户市民化意愿成正比;当农户工作性质为非农时,系数为正;在本县(市)内打工的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在家乡周围城市打工的农民具有明显的市民化意愿;打工时间的回归系数都为负,且时间越长,系数负向关系越大;家庭劳动力个数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家庭劳动力越多,越不愿意市民化;非农收入比例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民职业分化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是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全面迈向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职业分化不断发展,但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缓慢等因素,近年来速度有所放缓。为此应从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增长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继续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等方面来合理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促进我国农民职业分化。  相似文献   

19.
农民职业分化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是中国社会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必经的过程,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农”问题的核心首先是农民问题,而首要的是农民职业分化。改革开放以来,某村一队农民职业分化不断发展,但因计划经济时代政策的后致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城市化发展步伐缓慢等因素影响,分化力度弱。笔者选择此农村社区做典型调查,以实地非结构访谈及问卷调查法为主,以此探究农村职业分层现状、农村职业分化前景等。提出重点应从政策面加强改革、农民自身也应加强职业分化力等举措。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徽省农户进行调查,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家庭和人口学特征四个方面考察了三次产业从业农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分析发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已经明显向第二、三产业分化。第一产业内部从业人员也在分化,并且至少可以分为三类。职业分化的同时,带来了收入分化。回归结果表明:收入分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力资本,表现为由第一产业流到第二、三产业者,受教育程度高、流动性大、收入的稳定性低,在二、三产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不同产业所表现出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家庭特征和人口学特征有很大差异。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