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互文性概念对传统的翻译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因而是一种互文关系。然而,由于对互文性的理解不同,应用互文性探讨翻译出现了两种倾向。在分析这两种倾向的基础上探讨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互文性视角能够改变人们对翻译和译者地位的认识,有利于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不能仅限于"文学关系"的研究,不能只满足于"跨"的边际性、边界性或边境性,还要找到得以立足的特定文本,那就是"译文"。为此,就不能像一些欧洲学者那样把"翻译研究兴盛"与"比较文学衰亡"合为一谈,要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联通起来,把"译文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纳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使之与"译介学"并立。只有这样,比较文学才能拥有"译文"这种属于自己的"比较的文学",才能克服边际性、中介性的关系研究所造成的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化"化倾向,才能在有限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为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无穷无尽的研究文本资源,从而打消比较文学学科危机论和学科衰亡论。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创作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人们对作品中人物及其语言等方面的审美期待。读者这种期待视野的实现,要借助于作家的文学语言的表现力。文学作品翻译,也是如此。译文的节奏美,常常被视为文学翻译成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回译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富含的中华文化元素既要遵循忠实原则,又要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补偿、归化和音译这四种。它们适用于原作中的中国典故、中国称谓和年节名称、中国宗族文化词语、中国礼仪文化词语、中国民俗文化和中国习语。考察中译本《女勇士》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语言的交流手段,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王佐良曾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主要从自谦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心理四个方面,探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对语言翻译的影响及翻译转换过程中译文信息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和整顿海防期间,为了解西方事务和准备制驭之方,组织一批翻译人员翻译了大量的外文书籍和西方报刊,开国人现代翻译之先河。林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所译出的材料后来成为国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书籍的重要蓝本,而且,林则徐对待翻译谦虚、务实的态度,和采取回译务求翻译忠实、准确的做法,也是近代翻译史上值得一提的尝试。尽管很多学者都提到林则徐组织翻译西书西刊一事,但关于林则徐的译员、所译外文书刊、林则徐参与译事的动机及其与当时在华西人交游的关系等,则仍然有待进一步辨析。  相似文献   

7.
在跨文化交流这一广阔语境中,翻译不再是对原文机械的仿作,翻译推动着世界文化前进,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译文本身价值的肯定和对译者身份的正确定位有助于翻译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关照下的商务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探讨了商务翻译译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由此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目的论的关照下进行商务翻译.随后,分别讨论了在目的论的关照下如何解决商务广告、商务信函、说明书、公司简介、外贸合同等商务文本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在文学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译文文本中体现出原文的文化是翻译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围城》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的再现进行实例分析与探讨,总结出异化作为其主要的翻译策略,直译为其主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的佛典翻译已具有了诠释的视域意识。至南北朝时期 ,佛典翻译有了诠释层面的自觉。与支谦和罗什等人“曲就”本土文化的诠释倾向相反 ,玄奘试图重构本文原初视域的历史主义诠释倾向。禅宗的教学则建立起诠释的对话结构 ,达到了一种诠释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1.
意的流变与转生——翻译的本体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义一直是人们讨论翻译时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而对于"何为意"的问题,各家各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带来了对翻译活动的不同认识.本文作者把翻译中的意义看成一个主观性与客观性相互生发、相互融合的过程,认为这一意义的"生生不已"的流动与转生过程便是翻译的存在方式,从而把"意"提升到翻译本体论的高度.这一观点将有利于我们纠正过去翻译研究中要么过于关注意义的客观性、要么过分强调意义的主观性的偏颇倾向.  相似文献   

12.
拜伦《哀希腊》在中国的传播已有百年的历史。通过对《哀希腊》在中国的译入及接受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在作品的选择上,翻译与特定阶段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过比较同一时期及不同时期几篇译文的风格及语言特点,略窥中国翻译演进的历史,整个趋势是异化的。  相似文献   

13.
林晓琴 《东南学术》2012,(5):273-280
通过多层面对比苹果公司提供的乔布斯悼词的两岸三地译文,对企业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研究有所启示。以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与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支撑,本文提出企业外宣翻译的本土化顺应策略:为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与目的,译者需要综合考虑目的国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受众心理等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以顺应目标市场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4.
杨伯峻先生将“人不知而不愠”译为“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同时又说“这种译法我嫌牵强”。近有学者撰文从语境学角度论证“人不知”的“知”不能训为“了解”,而应训为“举用”,此说更为不妥。而从语义关系、内部语境、外部语境三个层次论证“知”,则不能训为“举用”,并且“人不知而不愠”,既不是孔子感叹的自己不被重用 ,也不是自己的学识才能不被人们了解 ,而是自己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不被别人理解赞同。因此 ,建议将全句翻译为“人们不理解我 ,我也不懊恼 ,这不也算是一个君子吗 ?”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解构主义的几个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解构主义的翻译研究范式打破了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垄断,打开了与翻译相关的一切可能领域,带来了一种新的认知范式,这无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推动了翻译研究的进步.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解构主义的三个倾向:(一)避免在解构主义中发现的"潜意识"被变成"显意识";(二)避免把解构当成目的;(三)避免把非理性当成理性,以期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作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三个实例剖析汪榕培、任秀樟的《周易》英译本,浅析阐释性翻译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 笔者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依据,从舍形曲意,意象尽失;求形曲意,意象缺损;求形存意,意象完整等三方面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丁衡祁等名家的汉诗英译作品加以比较,探讨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问题, 以求原诗与译诗从形式到内容的最大近似.  相似文献   

18.
涉外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目前我国涉外广告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以下三种:忽视西方文化的个体倾向;忽视受众国的文化传统及消费心理;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标准的讨论中,人们在不同的翻译翻译研究范式参照下提出了不同标准,而未能形成人们普遍接受的统一结论。吕俊教授在建构翻译范式参照下的“共识”条件制约的翻译标准是一个更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翻译标准。“共识”条件制约的翻译标准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标准的评价与检验系统,即新的翻译标准,为翻译学提供了一个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基本标准。因为该标准尊重了知识的客观性;明确了理解合理性和解释的普遍有效性;同时还肯定了原文作品的定向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众文化中的反美育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大众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即表现为一种反美育倾向。以美育对人们的正面作用为参照系,从性质、过程和效应三个方面对这种反美育倾向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