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我感觉今天论坛的这个题目非常有意思。把科研项目和当代学术的发展联系到一起,使科研项目变成当代学术发展当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之所以拿来讨论,我想可能还不是因为科研项目作为一种学术展开的方式与平台,在当代学术发展中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是因为它的运转特别良好、功能比较合理,而恰恰就是它出现了问题,或者很大程度上有问题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胡键 《云梦学刊》2014,(4):27-28
今天的主题是“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我觉得科研项目对学术来说有利有弊,可能弊端要多些。  相似文献   

3.
此次会议研讨的题目是《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要研讨的是二者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二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就是说,科研项目及其成果的优劣关系到当代学术能否得到发展。人文社科研究的项目分为两大类,一是基础性项目,二是应用性项目,而推进学术发展的,主要是基础性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4.
姚申 《云梦学刊》2014,(4):10-11
关于今天论坛的主题“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我确实感到有话要说。每一个在高校有兴趣做学术研究的人可能多多少少会和科研项目发生关系。我本人也曾申请过项目,做过项目。《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在每年3月会配合国家社科规划办在本刊“权威资讯”栏目中发布当年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选题招标指南。另外我个人也被聘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有关项目的评审专家,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最后结题评审的项目。尽管如此,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5.
我们今天大会讨论的背景是,当代学术评价出现了信任危机,学术评价的不当较严重地妨碍了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对当代学术评价的问题不仅来自社会群体,许多学术生产者也越来越不信任当前的学术评价。这样一种学术生态,正在直接影响我们的学术信任与学术尊严。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了对学术尊严的信仰与对学术价值的坚守,很难想象,  相似文献   

6.
讨论科研项目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要对“科研项目”做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和界定。我认为,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高校,“项目”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项目”是单指科研项目;广义的“项目”,则是包罗甚广(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比如,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各种人才项目(某高校组织硕士导师申报填表时所例举的供填表者选择填写的人才项目居然多达二十多个类别)、各种基地项目、各种平台项目、各种中心项目、各种团队(除了一般“团队”还有“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7.
首次参加《云梦学刊》的学术论坛,深感荣幸,也非常感谢余三定校长的盛情邀请。这次会议选择“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为议题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在眼下学术界乱象丛生的环境下讨论更显其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科研项目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代学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各级科研项目的设立使科学研究者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使过去无法完成的研究得以进行下去。科研项目的设立也使学者的个人研究与国家的文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而不再单单是学者的个人行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主体,对学术发展的贡献也非常大。  相似文献   

9.
讨论学术期刊出版与当代学术发展问题,我的理解应该是讨论学术期刊出版如何引领当代学术发展问题,就是讨论如何以学术期刊出版引领当代学术发展。我非常赞成专家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以舍我其谁的学术担当,直面挑战,勇担责任,在文化强国强省的战略中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出版  相似文献   

10.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09,30(4):11-13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当代学术史?这当然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因为今天的中国当代学术史,在一百年之后也许会变成中国近代学术史或中国古代学术史。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更重大的意义是通过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术发展的历程,通过总体的和个案的研究,纵向的和横向的研究.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探索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规律,为现在的以及今后的学人提供借鉴.促使中国今后的学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剑鸣 《云梦学刊》2009,30(4):10-10
今天会议的主题很有意思,参加这样的会感到很有兴趣。我们讨论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实际上是要从当代学术的角度来审视传统学术,从传统学术的角度来思考当代学术。如果要更透彻地理解我们当前的关切点。似乎还应增加一个维度,就是国际学术。只有在当代学术、传统学术和国际学术的三维空间中,我们的思路才会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2.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10,31(4):11-12
综观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现当代(特别是当代)与古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整个社会的学术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等学府、特别是知名学府的推动作用。知名学府对当代学术发展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作为一个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的学人,谈谈关于学术评价的三点建议。中国当代学术评价逐渐走向科学化,体系化,制度化,应该说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不过,毋庸讳言的是,我们中国当代学术评价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我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刀切",所有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不论文科理  相似文献   

14.
高玉 (以下简称高 )曹老师 ,今天我准备就一些与学术有关的比较宏观的问题向您请教。比如学术的现实意义、学术的终极价值、当代学术与当代文化建设、大国文化地位、中国文化现代化等 ,在一般人看来 ,这些问题也许超出了我们的专业范围。但我认为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这些问题其实是不能回避也没法回避的 ,否则学术的意义就值得怀疑。曹顺庆 (以下简称曹 )我同意你的看法 ,这些问题并没有超出我们的学术专业范围 ,比较文学也好 ,比较诗学也好 ,文学理论也好 ,作为学术它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些追问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比较文学 ,为什么要研究比…  相似文献   

15.
张兵 《云梦学刊》2007,28(4):13-14
这次论坛以“当代高等教育与当代学术发展”为主题,我以为很好,很有意义。 这种意义首先体现在现实性上。与以往的某些论坛不同,这次论坛讨论的问题现实性很强,论题中的两个“当代”就很好地说明了它的现实意义。我们的论坛不是纸上谈兵,大放空炮,而是联系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来作比较集中的、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当代性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俄国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就说过:"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今天,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提起,也不应被认为是一种偶然现象.前几年苏联《文学报》开展过什么是文学的"当代性"问题的讨论,这对我国文学理论工作者或许起了某些诱发作用.但我认为,我国文学界提出这个问题的社会背景是:(1)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使革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宪法课题的学术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宪法问题,但是也是很长时间受到中国法学界尤其是宪法学界忽视的一个课题。今天,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因素正是在学术自由的相关制度建设上的缺乏努力,当然,也跟某些外部环境的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之困境如是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常想一个问题:既然学术期刊是整个学术体制、学术现状和学术走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学术发展中的弊端也很自然地要影响到学术期刊这个载体。二者不能不说是共存共荣或者说是相依相靠的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了。其实,这个问题是不难理解的。就当代中国的学术而言,尤其是社会人文科学,就其独立性讲是少有自身的自主性的。作为过来人,所经历过的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殊的历史条件,学术从整体上已丧失了独立的品格。而作为学术载体之一的学术期刊常常只能紧贴阶级斗争或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运作,直至一个思想、一个论题、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全国当代美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5月6日至9日在河南焦作市举行。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美学界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大好时机,也对当代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围绕着如何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体系,使美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和经济腾飞服务,是美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此,与会学者集中讨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当代美学大转型与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美学界已形成一个共识:进入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正面临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型态势。所谓转型,就是从美学的传统形态向美学的当代形态的转型。蒋丕坤(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所所长、教授)认为,“转型”是一个学科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严格说来,到现在为止的我国美学还是传统形态的美学。纵观40年中国当代美学史,80年代是一个辉煌阶段。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是现代形态的美学向当代形态的美学的转型期。90年代将会走向成熟,将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学派,建立起新的体  相似文献   

20.
我刊1999年第1期所载曹树基先生撰《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学者认为,该文引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交叉融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西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历史研究》编辑部于1999年3月14日在京召开了以“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的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我们约请部分学者撰写了下面一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