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讲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并没有抹煞两种过程的差异性,而是指出了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一样,受内在客观法则支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这一理论从对象化客体,即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社会生活的一般进程上,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规律,从而为马克思的历史进程学说提供了历史哲学理论的逻辑支撑。  相似文献   

2.
陈蓓洁 《社会科学》2023,(12):26-39+65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主题和逻辑起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挽救了被自我意识异化为“物性”的对象之真实性,感性原则被内在充实为感性—对象性原则。感性—对象性按其本质要求,不会仅仅是作为对象的感性,它同时必定是作为活动的感性。在对感性的活动性本质的开显中,马克思首次在理论原则上完成了对历史本质的通达。为了进一步揭示现实历史本身的自我批判运动,马克思将感性活动的原则推进到物质生产领域,开启了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历史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物质生产活动,作为感性活动之现实历史的表达,与感性活动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通达历史本质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本质上是生活辩证法,其核心要义是围绕着权利而展开的,是对生活主体的生活权利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则和趋向的历史性解读与本质性把握,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克思生活辩证法以对生活的前提进行批判性地审查为始端,以"劳动—生产"为基源,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而生成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多领域、多层面交错而构成的生活关系逻辑,构成生活的空间性维度,最后显现为生活形态的阶段性与历史性转换、生活从民族史向人类史转换,形成生活的时间性维度。劳动—生产辩证法、生活关系辩证法和生活历史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生活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的类天性,即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二是人的类本质,即人对象化的生产劳动;三是人的类本性,即人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起点,对象化的感性实践活动——生产劳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中介,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是从"抽象的人——现实的个人——非人——人的复归"的历史走向阐释了人的存在状态的,相应地,对于人的本质的确立是基于"否定——重建——再否定——再重建"的科学的辩证过程.马克思用实践的革命性确立了人的总体性的对立统一,这是马克思人学辩证法思想生成的重要路径.它的合理之处不仅在于它彻底克服了"物的逻辑"的局限性,以"人的逻辑"表达了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更在于其对束缚人本质生成的制度给予深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必须以现实的革命行动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即以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体现一定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特别从黑格尔、马克思的关系看,我们更是能体认到马克思劳动概念深刻的哲学意蕴.劳动不是抽象理性的自我运动,而是人和自然界双重生成的物质活动过程.借助劳动概念,马克思通达了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旨趣孕育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从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实践、资本与价值的三重逻辑,既彰显了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深刻变革,也对理解"逆全球化"的本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体系的抽象性,以实践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体化趋势,揭示了"逆全球化"的非历史性;通过探析资本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辩证作用,彰显了世界历史观的资本逻辑;最后论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揭示了"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导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顺应世界历史走向,契合人类解放哲学主题,彰显了世界历史观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8.
把劳动对象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本质的论述,在理论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主体的目的性是劳动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劳动过程就是客观规律与目的规律的辩证统一。劳动的本质是劳动过程中的二重化,人与对象的相互生成。劳动过程内在地包含着三个关系、三个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劳动过程的关系,以自然界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人灯主体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人类主体占有对象化产品的过程。劳动二重化理论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理解为人类自身生成的环节和手段,把人通过劳动的现实生成理解为目的,强调人类主体及其生成在劳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历史理论是基于"劳动发展史"的理论,劳动范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的基本范畴.但是,由于马克思没有建立起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理论体系,其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这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障碍.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的相关文本为依据,对劳动范畴的基本内涵进行解析,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次序界定了劳动、生产、社会劳动、社会生产这四个基本概念,并明确了其相互关系,理清了劳动范畴的基本概念结构,为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朱静 《北方论丛》2007,1(1):121-124
马克思消除了对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关系的误解、实现了历史必然性观念上的革命性变革、揭示了历史必然性同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他认为,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历史是客观条件限制和主体选择活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叉与合流的运动,历史发展的一般方向、逻辑进程和终极境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的必然性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规律性。社会主义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实践创生性是马克思自由生存观的本质。自由是人通过实践自我实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人与客观世界互为对象化的运动中得以实现的 ,而对象化活动两个过程的分离产生了异化。自由的实现是全面扬弃异化的历史过程 ,它经历了三大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2.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建构了包括人的存在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本质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 《江海学刊》2023,(1):37-52+255
在所有经济学家看到生产过程里作为生产条件的“物”中,马克思看到了支配性的资本关系不在场的历史在场。作为资本关系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不再是归基于具体劳动物相化中的使用价值(用在性),而更多地关联于商品中不可直观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形成。如同流通领域中,价值关系颠倒的事物化(Ⅰ)遮蔽了货币是对象化的劳动交换关系的异化一样,这里的生产过程中,事物化(Ⅱ)颠倒为生产条件的资本关系的异化也遮蔽了自身是多重对象化劳动的真相。正是这双重异化和双重消失,从根本上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财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畴。重商主义仅仅抓住财富主体内容的对象化金银,直接将交换价值看作财富。重农学派否定了重商主义的交换价值财富观,将财富的主体性归结为具体的农业劳动,肯定了具体劳动及其创造的使用价值。亚当·斯密从具体劳动上升到劳动一般,虽然也将交换价值作为财富的表现,却是对重商主义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了交换价值与抽象劳动的统一,是资本主义意义的劳动财富观。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财富观的批判,指出了其异化劳动财富观的本质,揭示了财富物质内容、主体内容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阐释了社会主义劳动财富观的理论内涵。将马克思的财富观归结为"人本主义",资本主义财富观归结为"物本主义",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表达。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内涵,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7.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18.
陕大海 《江汉论坛》2002,1(2):12-15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哲学实践范畴的形成、涵义以及它在哲学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实践范畴是内涵最小且不可再分解的范畴,它对整个世界的"解释"(即对哲学中的其它范畴的解释)也就是对它自己的"解释".因此,通过实践范畴的这种"自我运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逻辑上是可行的,而这种以实践范畴为基石的哲学体系本质上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幸福思想史上的思想家们总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来认识人的幸福,马克思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论,人的本质是最根本的人性,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人的需求本质决定了人追求幸福的动力和内容,而人的现实本质揭示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实践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人的"全面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并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所占有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为人占有和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多方面的交往和实践则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