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3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61篇
管理学   432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153篇
人才学   211篇
人口学   44篇
丛书文集   2063篇
理论方法论   383篇
综合类   5121篇
社会学   788篇
统计学   7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484篇
  2012年   648篇
  2011年   690篇
  2010年   708篇
  2009年   633篇
  2008年   810篇
  2007年   598篇
  2006年   526篇
  2005年   460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保护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存在一定差异.《自然保护地法》立法工作须依赖理论上对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应型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的空间差异,可以将当前相互重叠、缺乏体系的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小区等四种类型,搭建"1部基础法律+4部类型化条例(或法律)"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并可以通过体系化公法、私法制度工具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普里什文哲理散文中所具有的预言式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备受当代“生态文学”理论家的青睐。但他热衷描写狩猎场景的猎人情结却又遭到新世纪中“生态伦理”理论的诟病。其实从文本的本体性观念来理解,普里什文的诗性自然情怀、生态观念与他的猎人情结并非只有冲突的一面,他所表达出的是人对大自然万物之本能与道义之间的尺度衡量,而这种衡量也可反观当代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的现状,实际上表达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天人关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刚开始步入社会,所以交际能力较差。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不断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5.
有君与无君乃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论辩。郭象持有君的论点,且认为君主当无为。现代学者萧公权指出郭象这种观点存在矛盾,因为君主既然无为,那么政治的运行是否必然需要君主?本文认为,郭象的君主观念可以通过其自然哲学得到圆融的解释。郭象一方面认为君主须通过无为来使万物各自完足其自然之性;同时又强调君主的有为,即:君主自身需贤能、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识别人才,使社会更好地运行。关注到君主有为的层面,方能更全面地理解郭象的有君论。  相似文献   
6.
7.
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交际能力。汉语口语课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务式教学法注重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任务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一特点正符合汉语口语课的教学要求。将任务式教学法与汉语口语课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的互动性,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9.
法律承认对自然生态利益的保护,但不是以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表现,而要通过人的传统法律权利作为间质,转化为人的利益加以规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法的根本价值在于对人的自由与理性的弘扬。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的知识的获取是从寻找规律开始。异于自然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的获取是否也是从寻找规律开始呢?这需要首先搞清楚人文社会科学中是否存在规律。亨普耳作为逻辑实证主义的最后一人,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中存在普遍规律。他提出将“覆盖律”运用于历史解释,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界大范围的争论。本文从亨普耳的“覆盖律”解释模型入手,以规律-规则-对规律的修正为线索,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