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3 毫秒
21.
马德富 《天府新论》2004,(5):134-136
力度遒劲是杜诗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这一特征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词语的选择组合尤其是述谓动词别具匠心的驱遣具有重要作用。杜甫善于使用动词 ,其笔下许多动词不仅是语义和结构的枢纽 ,而且常是精神的结穴之处。诗人常常使用平凡粗重的动词 ,又常大胆突破语法常规 ,从而取得过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2.
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这种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23.
语言风格作为文章风格和文学风格的基础 ,对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共性的角度讲 ,杜诗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 )语言风格的选择与不同的表达内容及交际对象相吻合 ;(二 )多种语言风格在杜诗中形成有机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24.
翟理斯《古今诗选》中的英译杜诗是杜甫诗歌最早的英译文本之一。通过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发现翟理斯只选译了投射杜甫个人生活题材的诗歌,并有意偏离原诗题自创诗题,再加上淡化杜诗中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相关背景知识,明显改写了杜甫及杜诗的形象。依据文化学派翻译研究理论家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意识形态、诗学方面分析翟理斯英译杜诗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发现翟理斯对杜诗的改写是受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思潮、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5.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6.
《钱注杜诗》诠释方法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注杜诗》是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的力作,他用诗史互证方法对杜诗做了深刻诠释,同时也开启了诗歌解释方法的新领域,但历来却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探讨钱注中的以史证诗与以诗证史两个方面,进一步挖掘《钱注杜诗》的价值,从而揭示它在杜诗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7.
处于历史长河中的明代诗人 ,置身诗学传统 ,亦须对前代诗人做出评价 ,而其中杜诗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本文以杨慎的杜诗观为视点 ,考察杨慎与李梦阳在诗学主张上的差异 ,并解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8.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6,19(1):12-16
钱钟书先生从文学角度总结心理学中的"同时反衬现象",谓"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诗人体物,早具会心",此一现象可以向多个层面延展,古人面对现实,诸如阔大的空间、混乱的时代、特殊的境遇,而反观自身难堪的遭遇,反衬中的两极壮阔与渺小、贫苦与富贵、才高与命舛,由于一方的存在,另一方会更加凸现,或同时增加彼此的份量.探绎杜诗中"同时反衬"整合出的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从而体味诗人经营诗艺的苦心.  相似文献   
29.
杜诗在命意造句上常能给人以出奇之感,通过如今流传下来的杜诗名句可以看到,诗人能敏锐地发觉和精恰地道出世间存在的那些大量而丰富的物态人情,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内涵上彰显出十分广阔的世界面貌。而这背后促成杜甫达到如此高度的根本心智条件,就是以叶燮为代表的古代"贵识论"诗学传统中所标举的"诗识"这一高级的认知能力,凭此之识,杜诗中对世间理、事与情的吟咏蕴含着纷繁多样的知性价值。"识"这一概念在艺术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还深刻地契合着西方艺术思想一直以来的那个崇尚认知的传统,为中西方诗歌艺术思想之间的会通构建起了桥梁。在过往的研究中很难见到从"识"或者"认知能力"的角度去解释杜诗的伟大艺术成就,而此种角度的切入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甫诗歌才能的卓绝之处,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住中、西方艺术理论共通的精神。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