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592篇
社会学   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科技英语文体的变化与科技摘要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科技英语文体变化的趋势,从主语、语态和美感三方面探讨其变化的特征,举例说明这些变化对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具体影响和应注意的问题,以使译文更规范,提高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42.
文章从社会功能、图式结构和文体特征三个方面对英文科技论文摘要的体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中文科技文摘的英译原则。  相似文献   
43.
从文体的角度对旅游文体进行了界定.讨论了文化因素对旅游文体英译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旅游文体的几种典型体裁进行了英译探索。  相似文献   
44.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本文阐述了"壮族史诗<麽经布洛陀>英译与研究"(200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大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并就其翻译的策略提出若干建议.文章指出,中国典籍英译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是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麽经布洛陀>(又称<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典籍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英译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壮举.它翻开了壮族典籍以至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典籍英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将摸索出壮族典籍英译的规律,以指导壮族典籍的整理和翻译活动.基于对史诗的审度,文章还对经诗的翻译提出了"以诗译诗,打造精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46.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并作为模因载体进行传播.模因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得到传播并产生等效语用功能的过程.公示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应用文体,可以看作是语言模因集合中的特殊因子.在明确公示语的语言及社会语用特征的前提下,将模因论引入公示语英译研究领域,可以为公示语的得体英译提供有效策略,如直接引入目的语模因,侧重复制核心模因等.  相似文献   
47.
小说《狼图腾》英译本在海外的发行曾创下英译汉语作品之最。在译本中,译者采取了忠实与操控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一方面忠实传达原作的深层语意,并尽可能保留原作中丰富的蒙汉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对小说叙事方式进行修正,并对文本顺序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组以帮助读者理解。此翻译策略值得译介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时借鉴。  相似文献   
48.
基于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报告中的特色词的英译历时语料,考察特色词英译的历时变化特点及成因。研究发现:特色词英译的受众意识越来越强,归化比例增大;译者通过纠伪求真、删冗求简、增译求准、改译求精使译文更具时代感、多样性和灵活性,更易被国际受众所接受;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亟需实现国家大政方针的对外有效传播,外宣翻译承载着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与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任,亟需强化国际受众意识,适当顺应译入语文化背景,与时俱进,避免盲目异化。  相似文献   
49.
在既有汉语新词的分类基础上重新界定汉语本土新词,利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认同”观和关联理论中的“明示”说角度对汉语本土新词英译的实例探讨,重新阐释了“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三类传统策略,提出英译汉语本土新词时应首先遵循“认同”原则,对待不同种类的汉语本土新词的英译要采取不同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50.
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将文学鉴赏的重心转移到读者,同时带来翻译中译者地位的重视,在“作者→原著→译者→译本→读者”这一翻译模式中,译者双重身份使得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得诗歌翻译出现因人而异、百花齐放的场面。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比分析《乌衣巷》的三种译本,评价各个版本的得失,以期为中国诗歌的英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