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91篇
民族学   30篇
人口学   51篇
丛书文集   302篇
理论方法论   123篇
综合类   1868篇
社会学   350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在翻译西德尼·谢尔顿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另一面》的第一章中感受倍深,从忠实传意、瞻前顾后、运用技巧等几个方面归纳,进而研讨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何以异中求同、变中求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翻译行为既受限制性约束,又有创造性的自由,其本质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10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unique and combined role of friendship quality and friends' aggression in regard to the persistence of young children's physical aggress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grade 2. The sample included 1555 children (808 girls) assessed annually using teacher ratings. Two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e., the social learning and the social bonding perspectives) served as frameworks to guide the analyses and interpret the results.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friends' aggression was relat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hildren's physical aggression. However,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bonding perspective, good friendship quality played both a compensatory and a protective role, by, respectively, reducing children's initial level of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by mitigating, albeit marginall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friends' and children's physical aggres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stering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in the early school years may decrease physical aggression even if the friends are aggressive.  相似文献   
103.
在层层比较中作者们认为西北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具有总体比较落后、地域特征明显;观念比较陈旧、经费严重不足;民族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少数民族青少年为主体,多数以一课两操为支撑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4.
ABSTRACT

Over the years, reviews in behavior analysis have sought to identify the most prolific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The goal of these reviews was to offer one resource for behavior analysts to identify experts in behavior analysis and quality graduate programs. However, most of these reviews omitted th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JOBM), making the results less relevant to those who work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was to extend previous findings and identify the most published researchers,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n JOBM since its inception. Furthermore, we calculated the citation rate (per year, per article) for each of the top 20 most published authors. The results, implic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analysi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5.
传统健康体检主要通过对单次体检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和静态分析,忽略个体差异,纯粹从指标高低来判断体检者健康状况与身体状态,难以及时发现体检者可能存在的疾病隐患。由于个体体检指标具有样本量小、信息不确定、数据类型异构、影响因素构成复杂等特征,传统以大样本为基础的数学模型均难以适应此类小数据系统的建模要求。为此,通过建立适用于人体主要指标趋势预测的灰色系统模型(简称HIGM(1,1)模型),实现对人体主要健康指标的动态建模与趋势分析,从而可以掌握体检者未来一段时间身体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可能存在的疾病隐患。研究成果对提升体检效果、强化体检意义,促进灰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有效对接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依据“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体育教学基本理论,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式,创造性地提出高校公共体育“2S”教学理念,强调“微笑”与“出汗”的相互融合。该教学理念重视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教育模式的价值,突出教学内容专项化,教学过程的科学负荷,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强调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评价重视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工科大学物理在小班化进程中的师生角色转换和课时不足等问题,分析了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和模式,并结合高校培养目标,从物理理论和实验的关系着手,提出一种将两者融为一体的课程模式,经由多角色教师团队、“全”和“精”的教学内容和开放的教学模式,搭建起理论和实验“承上启下”的桥梁。学生在实验平台上的具体实践表明,这种小班化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8.
以记录朝鲜时代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筹备、施行过程的《大射礼仪轨》为中心,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介绍大射礼在朝鲜半岛传播及与施行情况的同时,对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历史背景、礼器用具、仪轨构成等进行展析,力图再现朝鲜时代大射礼的基本样相,为大射礼的发展与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技能、体验生活的一种幼儿教育形式,它通过为幼儿提供熟悉的活动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自主选择、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索,达到个人素质逐步提高的目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自由观察、探索、操作、摆弄,以获得自身的快乐和小成就为目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能表现出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操作技能、认知基础、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的状态。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观察和适时介入,只有教师能正确看待幼儿的活动行为,客观评价幼儿活动状态,才能真正支持幼儿发展。  相似文献   
110.
生态存在必然诗意地寻归生命有机性的运演节律。对人来说,或者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对文学、文学对生态,都依生态存在而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状态使然。生命有机性既是人的自然之身及感性生命的基础,又有机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更需要精神性及审美化的提升,文学则是其中重要提升力量。生命、人与文学的生成及效应则依循诗意的节律,既形成整体的有效性,又显示着各方的魅力。当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从发生之初到广泛影响实际都在极大地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并探寻人何以能诗意生存。当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在助力,必然要成就那种“有效”及“魅力”,其方法、策略及目的性追寻,旨在助推人的活动不断地融入诗意生存。事实上,生态批评的阐释、评论、理性确证及学理基质,就是通过生态整体及诗意性的综合性体验,把控生态、生命、人与文学间的诗意关系,彰显其相互促动、相互映衬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