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论胡风的古代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
胡风主持的七月社善于借助座谈会进行发声。《七月》的一篇不为人注意的《简约》透露出胡风一派曾计划发行大众版《七月》。其座谈会上讨论“新形式的产生”问题,对朗诵诗的大众化运用问题的探讨,表明胡风等人在文艺大众化的立场上存在着游移和暧昧,并非纯粹的启蒙立场。在“旧形式的利用”问题的座谈中,七月社同人通过消解内部的话语分歧而形成了对外话语权力较量的一致性,胡风本人也积极参与其他机构的座谈会,主动占领话语阵地,与通俗读物编刊社在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上展开话语权角逐。座谈会这一话语空间所形成的力量场,助长了胡风与其追随者抱团取暖、结成知识共同体的风气,也构成了他日后命运的端倪。  相似文献   

3.
胡风是怀着对国际普罗运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创作和批评活动中来的。胡风解放前的批评主要收录于《文艺笔谈》等七部评论集和《论民族形式问题》《论现实主义的路》等论文中,建国以来的批评主要是"三十万言书"。胡风的文学批评是中国现代革命文艺阵营中最有个性的批评,足以跻身"五四"以来最富原创性的批评之列。胡风的文学批评在现代革命文艺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某种活力和理论冲击波。  相似文献   

4.
胡风同人刊物《起点》是正式获准出版的民营刊物,出版两期后即自行终刊。胡风曾给予该刊以积极的支持和指导,但未直接参与编务。细读这份早夭的刊物,并参照当年胡风与同人的通信,不仅有助于评价该刊在当年高度政治化的文化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也有助于评估该刊同人当年在追随主流、服务政治道路上的不同表现。概而言之,《起点》的创刊与终刊既与当年政治文化环境或宽松或严苛的变动有关,也与该刊同人或进取或畏缩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胡风诗歌的语言艺术探讨他的言语风格 ,从而揭示胡风的审美趣味 ,并整体把握“七月诗派”的艺术特征。胡风言语风格的“劲”指“刚劲、挺拔”,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排偶句、反复句、详略呼应句、明喻暗喻 ,气势雄浑奔放 ;“健”则指“稳健、明畅”,主要表现在诗行与诗句的一致、结构与语义的协调以及词语的朴实、晓畅。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40年代舒芜为声援在党内整风中受到批评的陈家康、乔冠华、胡绳等人而作《论主观》,胡风作《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与之"呼应"。然而胡风始终否认这种"呼应",起初他说发表舒芜文是"为了批判",后来又说发表舒芜文是他的"失察"。因而,深入探讨胡风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是不是以及是如何"呼应"舒芜的《论主观》,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胡风以至整个中国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未能充分发展起来,有多方面原因,这在1940年代后半期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围绕“胡风与卢卡契”所作分析可以看到,卢卡契是有自己完整的哲学、社会历史学和美学相统一的思想理论学说的。它恰逢其时地出现,并进入中国,对于胡风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次不可忽略的“契机”。就此而言,胡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中国左翼文学最重要的批评家胡风,他与卢卡契理论发生联系的根基和表现,他最终未能真正进入卢卡契理论的个人原因、时代原因以及所受到的整个左翼思潮的限制,在深化我们对胡风理论的价值、意义认识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看到他的理论局限。显然,这又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整体局限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泡沫》是路翎作于南京解放后十八天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迅速捕捉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众生相,塑造了一位沉溺在“接收大员”幻梦中的进步文化人形象,意在讽刺某些自以为对“革命”有功的小知识分子“当家作主”的臆想,堪称解放初期文坛上第一朵批判现实主义的花朵。由于路翎创作该小说时尚不知胡风已决定调整创作方向,且在无意间触及到胡风的一个隐秘而未能实现的企望,从而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不久,路翎便按照胡风的提议去表现并不熟悉的工农兵生活,由“愿意写”变为“应该写”。  相似文献   

10.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胡风文学批评研究断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要深化胡风文学批评的研究,应当进一步开阔视野,搞好实证性研究,同时要平心静气精心研读胡风的批评著作;要抓住关键方面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应当努力吸收新的学科理论,将其运用到胡风文学批评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12.
胡风提出了“人民群众身上普遍存在精神创伤”的问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他认为,不能因为“大众”成为现实革命战争的“主体”而盲目地迎合和赞美“大众”,封建文化对“大众”具有“麻醉”作用。对封建主义和封建意识及其所造成的“精神奴役创伤”的揭露批判,是其文艺思想的一个主题,这一思想在当代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风创办的《七月》和《希望》杂志,团结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大批青年爱国诗人,这些诗人和胡风一道,高举鲁迅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旗帜,以"主观战斗精神"和揭露"精神被奴役的创伤"为宗旨,为祖国的独立、富强、民主和自由而歌唱。  相似文献   

14.
胡风毕生追求的理论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以及发展过程。在胡风付诸一生的艰苦努力中,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由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纵横各种因素互为碰撞、扭结的矛盾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5.
胡风在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塑造了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的生成与胡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同时,胡风战时文艺观也深受日本现代文学理论的熏陶和影响,在藏原惟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批判地吸收了厨川百村重视内部心灵与青野季吉偏爱外部环境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辩证的现实主义文艺观,闪烁着新无产阶级文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七月》和《希望》作为胡风编辑出版生涯中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围绕着他们形成了一批作者群。这批作者群代表了胡风的文艺思想,阐释和践行了胡风的文艺见解,同时,《七月》和《希望》前后作者群的差异也体现了胡风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启蒙主义是胡风文艺思想的基石,是其全部文艺理论构架的基础.胡风对启蒙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发蒙”,包括通过识字运动、狭义的宣传剧本、墙头诗、街头剧等进行的普及、初步的启蒙教育;二是在初步启蒙教育的基础上用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去照亮、启发大众,帮助他们摆脱几千年封建统治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相似文献   

18.
胡风不仅是七月诗派的组织者与倡导者,更是现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缪斯巨子。他那充满主观战斗精神和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已成为20世纪中国诗坛上一道壮丽的人文景观。胡风的诗歌精神实质上是社会美学与艺术美学的完美统一,是爱国主义意蕴与直抒的艺术方式的完美结合。重视诗人情思世界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标示出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思走向。对于找回诗人在诗坛上的位置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对待历史事件的态度,往往在人际关系当中凸现出来.通过对胡风与茅盾、舒芜、周扬在不同历史阶段关系的考察,显现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胡风的价值取向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精神气候.  相似文献   

20.
[提要]巴人1956年《文学论稿》从政治立场、哲学方法、美学观点三个维度批判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较之1948年与1955年的胡风批判更具理论性。其理论资源与1954年春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毕达可夫讲稿《文艺学引论》相同,皆取自“日丹诺夫模式”,由此可反思文学理论是否尊重了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