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翻译伦理观照下政治性外宣材料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目前翻译研究关注的热点,翻译伦理理论为政治外宣材料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翻译伦理为理论基点,对政治性外宣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五种伦理模式在政治性外宣材料中的体现,并指出由于政治性外宣材料客户不同,读者多样,译者不可能同时并重五种伦理模式,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主要遵从一种或几种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对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认为外宣翻译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方法论, 研究方法以经验式、散点式的评论为主, 研究结论和研究结果缺乏深度和全面性.在此基础上,进而论述了外宣翻译对于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性,总结了迄今为止外宣翻译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外宣翻译研究的五个维度,以期能够促进外宣翻译研究方法论发展,为翻译实践、翻译批评和翻译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桥梁,也是一项跨文化的修辞活动。修辞理论与外宣翻译的结合是外宣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较新的视角。借用以伯克为代表提出的新修辞理论中的"认同"和"象征"两个概念,以茂名市外宣翻译为语料,从中英文词汇、句式和篇章的修辞差异三个方面研究了修辞理论能有效指导和批评外宣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4.
和合翻译学是译学理论研究的新方向,而外宣翻译亦为翻译学的年轻分支,将二者合璧,无疑具有双赢意义:既拓展了和合翻译观的研究视野,又为外宣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合外宣翻译研究以和合翻译思想为理论基础,分别从本体观、认识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文化观五个维度论证了外宣翻译的和合过程,即各种主客观因素融突、创生的过程,跳出了探讨译法的窠臼,转而关注语言外的因素,更有利于揭示外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互动日益频繁,凸显了翻译的重要性.文章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从语言文化角度,分析了对外宣传的新形势、新要求,并结合目前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如下角度提出优化外宣翻译的策略:一是注重地域文化研究,提升外宣翻译内容质量;二是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培养外宣翻译人才;三是借助网络科技元素,搭建语言转换平台;四是提高企业外宣能力,发挥中国元素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公知性矿冶外宣文本进行界定,并从词汇、句法及语篇三方面探讨翻译该类文本的难点及翻译原则。外宣翻译文本的质量保证需要译者在把握上述要素的前提下,积累相关的专业语汇,并能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另一方面,需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建地方性译者网络同盟,构建地方外宣信息共享性资源库,以提高地方外宣文本翻译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外宣翻译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我国外宣翻译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出发,以关联理论的视角对外宣文本的翻译活动进行研究,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的同时尽力保持中国文化元素,总结出“意合”向“形合”转换,力求翻译文本语言简洁、平实及解释性翻译等翻译策略,从而揭示关联理论对外宣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元方式,它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认知能力。外宣翻译离不开隐喻性思维。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阐释了常用外宣翻译策略,如归化、异化、补译、以语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运作过程,为人们灵活、适时地运用翻译策略提供了认知心理的依据,以期促进外宣翻译研究跨学科的发展,拓展外宣翻译的新思路,提高其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宣翻译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外宣翻译"这一术语的翻译仍不统一。我们首先分析了广义的"外宣"和狭义的"外宣",并结合传播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外宣"一词的英译,然后对"外宣翻译"的多种英译进行归类,从词汇意义、感情色彩、术语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外宣翻译"宜译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传播理论与外宣纪录片翻译相结合,选取CCTV-4《走遍中国》2011年2、3、4月6档节目为研究语料,从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探讨外宣纪录片的翻译技巧,及如何通过翻译成功传播国家形象,以期对外宣纪录片翻译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纵观近年来隐喻翻译的研究,译学观点基本上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的转换基础上,但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避开隐喻认知的隐喻翻译研究是片面的。汉英翻译更是认知主体积极、复杂的认知活动,它利用和丰富了受众领会和创造的普通隐喻。基于汉英隐喻的差异对比,喻体异化、直译与意译互补、寓意补充三个隐喻翻译取向的提出,为实现隐喻翻译译文"有形有义",相得益彰的目标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任重道远,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诗词翻译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文献来看,目前研究大多从文学角度对诗词外译进行批评性分析,尤以古诗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尚存在研究视角单一、分析方法较为主观等问题。文章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切入,对刘半农所创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五个英译本从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功能对比分析,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的对外传播是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数字博物馆因其独有的便捷度成为传统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张大千”是当代中国书画界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其展品英译现状能客观地反映出我国地方博物馆相关内容整体情况。以数字博物馆张大千展品译介文本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展品译介应遵循的原则,指出了其目前存在译介内容不当、媒介优势发挥不足两大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数字博物馆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外宣翻译是一国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窗口,对提升国家软实力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外宣翻译错误较多,影响了外国受众对我国国情的认知和理解,影响了对外交流和传播效果,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坚持外宣翻译原则,重视国际话语权,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大力培养外宣翻译人才,以及将系统的外宣翻译研究纳入国家语言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可以给我们更开阔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文本的转化,还体现着文化的操纵和翻译的暴力。从译者的文化身份、翻译对文化身份的塑造、翻译的流向,以及翻译的策略四个方面来探讨,发现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操纵和暴力,但文化交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文化交流中,最佳的状态是交流各方达到“共赢状态”,译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转换语言,而且肩负着跨文化传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原语中有些词语、词组在翻译为目的语时极易引起词汇空缺,造成原语意义的不完全表达,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因此,弥补这些词汇空缺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心理学有声思维报告方法研究7名译者在翻译极易引起词汇空缺的词语、词组时的心理活动,真实再现译者对这些词语、词组的处理过程,能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时至今日,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对等,而更多的是讲究功能上的动态的对等。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解释翻译活动,说明译者如何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达到最佳关联程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9.
从传播学角度看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传播模式、传播功能、大众传播和传播对象论等四个方面对传播学理论体系下的翻译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因为完整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趋于一致,所以衡量译文的质量还应该考虑译语读者的反映。翻译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个人的社会化和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中强调译语读者的作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活动是一项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交际。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