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是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来实现的。高等学校许多科技成果在校内转化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面。但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急需要采取建立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体制,重视建立校内“中试”基地,实行“双向超前介入机制”,将“成果执行人“与成果更有机地结合,增大科技人员成果”下海”等办法来促进科技成果在校内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但在当前农业科技发展中却存在着研发体制不顺、实力不强、经费不足、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对此,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从完善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布局、建立统筹城乡科技发展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方面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种子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传统的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种业科技创新体制无法适应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要求。种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科学技术和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当前我国种子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所发挥的作用太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主要受困于法律地位、人才、科研体制、经费等问题,要改革传统的创新模式,使种子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必须从政策法规、财政金融、科研人才、知识产权以及协同创新等方面为种子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本文从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农民科技素质、推广体系、科研选题与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并从加强体制建设、制定相应政策、实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成果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是中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然而,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很低,主要表现为高校科技成果可转化的成果少和可转化成果中实现产业化的少。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结合度低、投入不足、知识扩散机制不健全和文化与体制的局限等。因此,改进科技管理模式,使科研从“橄榄型”变成“沙漏型”;建立开放的学术氛围、开放的用人机制和开放的大学边界以形成开放型的大学,使高校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和健全创新服务机构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科技成果及其转化进行了概述性介绍,对其与可持续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在科技投入、科研与成果转化环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成果推广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成果转化机制、成果转化基金和成果本身存在的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稳定、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如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等。旨在为我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无论是与中国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相比,还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相比,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中国,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要承担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功能、基础研究与知识创新功能、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的功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功能。但是,目前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高等农业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要使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布局合理、机制灵活、管理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视阈下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均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供需及服务主体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结构性瓶颈。造成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原因,主要来自由传统的"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引发的三个:短板效应1.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科研考核标准机械化;2.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分散化;3.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求主体耦合机制低效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在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主导下,在制度层面上完备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激励机制、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结构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进而建构农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科技成果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已成为江苏高校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创新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为政策导向初步建立,转化平台体系趋于完善,转化服务渠道不断拓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分布不均、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其制约因素主要为重视基础理论而弱化了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科技资源不能很好地优化组合等。应从考核体系、激励机制、风险投资、建立中试基地和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11.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现实和政策导向三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从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现模化经营、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用工业化发展思路改造农业.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进程等几个层面的“亮点”透视.分析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可行途径。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角度.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研了解到,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当前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进展、对引进人才和归国留学人员的作用予以肯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意识已基本具备,但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培养既懂管理又熟悉市场的科研人员、健全和完善成果转化方式、积极主动与企业加强科技合作、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转化受到体制、观念、风险基金匮乏、科技成果自身成熟度等因素影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国有科研院所改制力度,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强科研单位与企业的结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构筑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科技与经济、市场脱节、成果成熟性和适用性不强、资金投入缺乏保障、技术市场的建设不完善、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商品需求机制等问题。要把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落到实处,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科研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和加大成果转化经费投入,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开展重大研究方向的凝炼工作,形成高校科技工作的战略方向,从而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研体制不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特性的制约、农民对科技成果需求不足和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弱化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农业科研体制,提高农民需求和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县域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地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的4个县(市、区)开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的做法主要有政府推动型、科教单位服务型、企业主导型、科技能人带动型等4种类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农技推广体制不完善制约了农技推广效率;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机制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带动效应不显著;小规模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加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提出对策与建议:实行涉农部门大部制改革,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整合涉农科技专项资金,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综合性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正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政策导向、科技评估体系与人才管理机制、科研团队建设与成果创新程度等多重困境,这些困境的成因可以从主观上的主观因素、客观上的环境因素和制度上的规则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如果实际工作部门没能有效选取摆脱困境的出路,必将危及高等学校的社会回应能力,进而危及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话语背景下,必须实现高等学校科技系统的内核再造、环境优化和制度重构,在行之有效的出路中不断开创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以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为切入点,归纳阐述了我国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大特征,通过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将17个二级指标提取的科研院校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转化投入、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因素四大影响因素构建我国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最后针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理念、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支持方面提出提升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现实要求,界定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针对发展战略目标,从顶层设计角度对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力图打破军队科研体系、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和民用经济创新体系界限,梳理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过程,协调各类相关主体,优化配置各领域的创新资源,满足军队需求,并促进国家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由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法制构成,体制、机制、法制的创新融合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体系与军队科研体系、民用经济创新体系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提高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及创新成果的效率,推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分别从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意识;加快科技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建立三位一体的科技经济宏观调控体系;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形成企业对技术的创新、吸纳机制;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繁荣技术市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主渠道畅通无阻;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中试服务机构;加大科技立法和执法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8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