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历史上陶渊明与苏轼都是与酒关系颇为密切的诗人,均创作了数量丰富的饮酒诗.这些饮酒诗既表现出相似的审美观,也有明显的不同.陶渊明以酒为诗,他的饮酒诗更多表现为对黑暗时代的退避,安守田园;苏轼因酒著诗,他的诗中有盛宋时代入世的矛盾与乐观,未能免于漂泊仕途.苏轼对陶诗有继承,他们的饮酒诗受到宗教思想影响,诗人在生活中安贫乐道,在酒与诗中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
苏轼与宋代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复合体。酒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且独具魅力。本文通过对苏轼“酒诗”的例释,旨在透视宋代酒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探索酒与苏轼的人生及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酿酒技术水准有显著的提升,饮酒风习在新的条件下更为普及,"止酒"也成为宋代社会习用语。宋代文献涉及"止酒"的语言遗存多与陶渊明《止酒》诗有关。宋人以"止酒"为主题的诗作展现了对酒和文化人生之关系的认识。有关"止酒"的多种文化态度的表达,反映了诗人们的隐逸思想趣向,也涉及疾病史、医学史知识的积累以及注重养生的健康追求。宋代诗人通过"止酒"透露的文化个性与人生态度,值得文学史家瞩目。宋诗"和陶"风习与"止酒"咏唱,以及与"止酒"相关的社会现象,或许可以看作中国古代酒史以及酒文化史别有文化风味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宋代大文学家、酒文化专家苏轼的饮酒观念可以概括为"半酣"、"欢适",他在融合前人特别是庄禅陶白的基础上,把饮酒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哲学境界.这既反映了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点,又代表了一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酒趣·诗心──从苏轼的饮酒看其文化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量小而瘾大的“半酣”的饮酒方式,追求恬适畅达、体味摆脱拘限、忘怀物我之妙处的饮酒心理,认为愁是可以自行调节的情绪、否定酒可解愁的饮酒观,都鲜明而集中地表现出苏轼文化性格的旷适本质,即超越是非荣辱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安适,体验个人主体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亲和谐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层抽样对190名大学生进行饮酒行为、人格特质和心理控制源的测查。结果表明,饮酒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74%的被调查者偶尔或者经常饮酒。大学生饮酒伴随着性别差异,男生饮酒率显著超过女生,但未出现多数研究提到的年级升高效应。经常饮酒的大学生有高精神质(P)得分,而不饮酒学生掩饰性(L)更高。大学生是否饮酒与心理控制源并无显著相关,但是,相当程度酒依赖的大学生内控性低于无酒依赖和低酒依赖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效应"首先在诗学批评领域和校勘学领域迅速体现出来,同时,呈现出由文学领域向建筑领域渗透的倾向,受苏轼解读的影响,以"悠然见南山"意境命名的建筑景观相继出现。更为重要的是,经苏轼阐释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陶渊明形象的独特标志而演示着一种潇洒、自由的生活状态,继而表征一种独立、高洁的人格范式,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认可与积极效仿。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古代地图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刊印了大量的地图和地图学著作。地图日益被包括苏轼在内的宋代士人重视。苏轼对地图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学的系统下,以解读《禹贡》为契机关注地图学;二是在治政实践中,重视地图的军事价值。  相似文献   

9.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0.
苏轼被林语堂称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其卓越的智慧才情、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以及惊心动魄的人生仕履,在宋代刮起了阵阵"苏轼旋风",从多方面展示了宋型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博学与多才多艺,使苏轼成为宋代最杰出的文化名人;自觉的创新意识和集大成性,使苏轼于宋代文人中,卓然挺立,格外耀眼;门庭广大,追随者不绝如缕,使苏轼成为一代文宗师范;频繁的政治迁徙,使苏轼在磨难中走向成熟,声名鹊起,不可阻挡;以苏轼为代表和旗帜的苏学、蜀学和蜀党,在宋代光彩夺目;以苏轼为冠冕的"三苏",成为宋代家族文学与文化的杰出代表;声名隆盛,影响至大至微,至深至远,域内域外争传共举,摹效攀附,乃至据此谋利,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1.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清代岭南著名书院学海堂的文学教学对岭南文学有重要意义,给合相关的著述和史料,分析其文学教学的课题课卷中所呈现出来的,师法苏轼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苏轼■粤对岭南文学的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韵度的唐诗,典型意义的宋诗是一种以思理筋骨见长的新诗格,新诗格在苏、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而这,与他们借鉴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一定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1年9月15日(农历7月28日)是苏轼逝世900周年纪念日.苏轼生前已成为同时代人的研究对象,900多年来研究苏轼的文字更是汗牛充栋,并且至迟从南宋起就有"苏学"之称.因此,有必要对历代"苏学"作一回顾,即从苏轼生平、苏集整理、苏轼的分科分类研究以及历代对"苏轼研究"的研究等,作一回溯,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5.
词的文体特性问题之所以众说纷纭 ,难以形成定论 ,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态势 ,是因为宋人对于词体的看法就有两重性。这种两面性 ,最先是由苏轼词体观的两面性所引发。宋代词论中这一具有原生色彩的矛盾 ,一直贯穿到后代的词论中。词论的两面性 ,自然影响了词史发展格局的多样性。而词史格局的多样性 ,反过来又支持了词体观念矛盾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诗歌和绘画创作在唐代都进入繁盛时期,并且这两类艺术的互相渗透与影响也日渐突出.到了北宋,诗画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坛宿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了许多积极的探索.随着文人画、写意画主体地位的确立,诗歌和绘画在表现作者人格精神的最终指向上趋于统一.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因此而产生了.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三篇各自独立的短文,第一篇对李泽厚关于苏轼人生思想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第二篇讨论古代文本中的思乡主题,指出诗中的家乡是一中彼岸性存在;第三篇谈南宋文学对享乐主义文化的批判。均从文本解读出发,切入点小,但关涉的问题颇大。后两题为古代文学研究中首次拈出,尤可注意。  相似文献   

18.
谈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苏轼,发现苏轼是创造、使用幻变异化故事的大师,幻变异化是构成东坡文学特点和创作方法的重要因素,认识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对认识宋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向,如题材的俗化、以文为诗等也不无裨益。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现象在苏轼各期文学和各体文学中有各自的表现和作用,并赋予了苏轼文学特殊的美感和趣味。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