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禁养区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现象表现出的政策执行偏差,严重影响了环境政策治理效果。依据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分析框架,明确政策自身缺陷、政策执行主体复杂性、对目标群体重视不足以及政策环境因素的限制,导致了环境政策执行“一刀切”现象。通过完善理想化政策、改进政策执行机构、推动目标群体及改善政策环境等4个方面,提高基层政府环境政策执行力,促进环境治理政策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目标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为前提条件的。目标群体有其复杂性,它能否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目标群体障碍是政策不能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目标群体障碍的出现。其主要措施有:确保公共政策合法性;改善公众消极参与的现状;加强普法,做好政治社会化工作;加强与目标群体的沟通,做好政策宣传;科学制定补偿性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与控制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政策结果偏离政策目标的政策失真现象,主要体现在政策表面化、政策浮夸、政策缺损、政策替换四方面。教育政策失真的原因在于执行资源不足,政策执行机构的缺陷,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议通过加大教育政策资源投入、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策执行观和代价意识、提高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加强政策执行人员的培训工作方面措施矫正失真现象。  相似文献   

4.
政策执行偏差会导致政策执行的非预期结果。基于对中国北方五地荒漠化防治的案例分析,探讨中国政策执行的不良偏差问题在荒漠化防治中的表现与机制。基于政策偏差程度和偏差成因两个维度构成的四象限,将荒漠化防治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归纳为四类:扭曲的地方利益观和政绩观导致的象征性执行、制度约束缺乏导致的替代性执行、政策执行素质以及创造性政策执行缺乏导致的机械性执行、目标群体参与性不足导致的抵制性执行,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执行偏差矫正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民族地区机构养老服务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的探析,有助于纠正该政策在民族地区执行中的偏差。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探讨影响民族地区机构养老服务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政策标准与当地现实不够适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够到位,医护人员和服务人员严重缺乏;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认识不足,其他社会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参与;目标群体对机构养老服务政策接受程度较低;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部分老年人迁移;传统家庭养老及互助养老对机构养老存在挤出效应;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政策执行效果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而屡禁不止,暴露出食品安全政策执行阻碍重重。文章主要以史密斯模型为工具,揭示了政策本身不理想、执行机构运转失灵、目标群体认知上偏差、政策执行环境封闭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政策执行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是将脱贫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要求从公共政策视角审视目标群体参与对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意义。研究表明目标群体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有利于其认同、配合及监督政策执行,促使精准扶贫政策目标“零偏差”的实现。但受传统政治文化束缚、目标群体政策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政策信息公开度较低以及制度化参与渠道或方式阙如等因素制约,当前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贫困识别阶段形式化参与、帮扶贫困户阶段被动式参与以及脱贫考核阶段参与失灵等问题。为此,可以考虑采取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目标群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大政策执行信息公开力度以及拓宽目标群体制度化参与渠道和方式等治理策略,走出政策执行过程中贫困户参与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高校阳光体育政策在舆论宣传、组织领导、政策实施和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执行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本身及其行为方面的特质和缺陷,政策资源配置不足以及监督保障机制缺失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应完善学校体育法规建设,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管理,优化高校体育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系统,以促进阳光体育政策有效执行,切实增强大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远程医疗服务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及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研究基于远程医疗政策推行现状,以史密斯模型理论为框架,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及政策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对远程医疗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政策法规不完善、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不健全、执行机构协调性不足、目标群体接受度较低等因素使得远程医疗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建议政府、各级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协调措施,完善远程医疗政策,推动远程医疗的长效实施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兴边富民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边境地区快速发展,扶持边境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致富奔小康为主要导向的一种全民参与的少数民族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执行主体、执行对象、执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都为政策效果提供了支持,也都会导致执行的偏差。为此,执行者对政策执行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贯彻落实能力、压力承受力,要注意防止由于政策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好,造成政策执行的偏差,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要注意目标人群会给政策的执行者施加一定的压力,最终导致执行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发展,相关的支持性政策包括教师招聘、教师待遇保障与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与支持等方面,但教师培养方面的政策较为欠缺。在具体政策之间的统整性、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执行力度以及有效性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因此,为促进农村教师支持性政策的完善,应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加强政策的针对性,提升政府的统筹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对本科教育改革政策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将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历程划分为理念启蒙、政策目标确定和实践准备、全面推进三个阶段。从政策分析视角看,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实践面临政策目标模糊、政策目标群体复杂及政策实施偏离目标等问题,应通过制定专门的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构建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以满足政策目标群体多元化利益诉求以及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实施环境等政策举措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我国文化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阻滞现象,严重影响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基于文化视角,通过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文化因素分析,提出摒弃传统落后观念,强化政治社会化,完善公共政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政策经历了初创起步、推进发展、稳步延伸和调适深化四个发展阶段。在演进逻辑上,凸显出国家需求与市场诉求的权衡性、培养目标注重个人成就与社会发展价值的双维导向、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趋向质量和效益二维共进等特征。研究生培养政策是个动态发展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应在政策制定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政策目标的价值导向、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价及保障决策等方面作出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各项农业政策在农村落地开花。然而政策文本制度与现实执行层面存在巨大反差,出现了冷热两重天的政策执行悖论:一方面是基层政府各项农业政策执行得热火朝天,另一方面是农民等基层政策参与者对农业政策执行的冷静观望甚至漠不关心。以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模糊-冲突模型为分析框架,分析W县Q镇农业政策执行过程,探讨科层制结构下的行政性执行、政治锦标赛下的政治性执行、积极惯性下的实验性执行、亚瘫痪状态下的象征性执行,发现:在模糊性较低的自上而下执行路径中,基层政府面对层级压力和政绩考核,一般通过树立样板的典型性执行和扶植精英的替代性执行来完成政策目标;而在模糊性较高的自下而上执行路径中,基层政策目标群体因为参与感和主动权的缺失,最终通过各种形式主义来消极应付性执行和机械象征性执行。此研究进一步解释了农业政策执行悖论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整合、利益均衡、农民参与、多元联动等提升基层政府农业政策执行效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培训团队建设是实施“国培计划”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国培计划”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国培计划”培训团队建设政策是引领“国培计划”培训团队建设实践的重要依据。以2010-2019年“国培计划”培训团队建设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的二维分析框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国培计划”培训团队建设政策经历了“建章立制”(2010-2012年)、“稳步发展”(2013-2014年)、“精准推进”(2015-2019年)三个阶段,呈现出政策工具差异化、团队成员多元化、运行机制精准化等特征,同时也暴露出政策工具运用失衡、团队建设目标不清晰、相关政策难以有效落地等问题。因此,“国培计划”培训团队建设要注重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明确团队建设目标、坚持因地因时制宜,进一步提升政策的长效性、持续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17.
从执行主体角度探寻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严重妨碍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不良情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把作为微观经济分析出发点的个人作为集体行为的出发点,将个人的选择或决策当作公共选择或集体决策的基础.从个体的角度看,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缺陷、信息垄断和利益追求导致了政策执行失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主客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制定政策方案、执行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的依据和标准。对于公共政策目标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公共政策的规制和引领,政策目标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分析政策主体的需要和政策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明确政策共同体中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博弈。通过协调政策子系统之间的低碳政策信仰、构建政策主体之间及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低碳对话机制、引导低碳舆论融合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利益调控器的作用;要建设具有回应性、代表性、责任性的政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主导作用;要加强政策执行者能力、责任、道德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政策执行中的主力作用;要扩大目标团体参与决策的空间,充分发挥其在政策执行中的协同作用;要完善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控、评估、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其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督导作用,从而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体系能否有效实现价格、金融、经济的多重稳定有待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信用风险冲击,减缓波动,使经济、金融保持稳定;(2)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的效果不同,面临技术性冲击时放松宏观审慎政策能更好地调节经济;(3)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波动、金融波动的影响存在U形效应。因此,考虑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更为灵活地调控宏观审慎政策幅度将有助于减少我国经济、金融波动,顺利度过经济结构转型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