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资源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湖南省作为参照区,计算2000~2008年环洞庭湖地区的岳阳、常德和益阳三市基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对耕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耕地和经济资源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表明:环洞庭湖地区相比湖南省的相对耕地和经济资源综合承载力都处于可承载状态,保护耕地、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环洞庭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依据皖北地区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四方面构建皖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皖北六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以淮北得分最高,亳州得分最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土地集约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潜力研究,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条件基础、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水平为中潜力,属于低度利用,潜力较大。运用障碍因子分析法找出阻碍北部湾经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因素,主要有综合容积率、地均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地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相似文献   

4.
该文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耕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建立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因子分析和可持续性分析。结论表明:2000-2004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低于平均水平,耕地资源利用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而2005-2008年,兵团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较好且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5.
利用黑龙江省2003—2007年的相关数据,根据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的实际,构建耕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黑龙江省2003—2007年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五年间,黑龙江省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逐渐呈上升趋势,耕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耕地利用可持续性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环洞庭湖农业种植区水资源环境效率,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节水灌溉确保湖区农业用水安全,以环洞庭湖区岳阳、常德、益阳3市16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19年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关指标,应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Luenberger生产率模型,计算环洞庭湖典型生态区主要种植模式的环境效率,估算16个县(市、区)的整体环境效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环洞庭湖16个县(市、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环境效率(LEI)存在明显差异;2)四口河岸地区农业水资源相对环境效率较低.最后提出实施湖区种植业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优化湖区水稻+种植模式、加强四口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从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出发,构建起桐乡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相结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评价桐乡市城市土地集约状况,对桐乡市实际情况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角度构建了江苏省各地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其综合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提出了江苏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整体潜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影响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科技因素、人口因素、制度政策等因素构建耕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四川省1978-2015年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人口和农业科技是推动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政府对耕地的利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农民集约利用耕地;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遥感影像,对天津市滨海新区1994年至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分析,并制定滨海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滨海新区1994年至2006年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滨海新区整体集约利用程度较低,除2005年为较集约外,1994~1999年为粗放利用,其他年份处于基本集约水平,尚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最后对滨海新区土地进一步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耕地保护内涵,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采用基于AHP法的物元模型,进行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成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成效呈中等水平,用地规模挖潜和盘活潜力有提升的空间;市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成效多数呈良好和中等水平,沿海市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成效高,内陆市域建设用地利用相对粗放;县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成效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其集约利用水平与建设占用耕地比例、批地供地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和供而未用土地处置率等评价指标相关。据此,提出3点针对性建议:(1)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挖潜盘活建设用地;(2)完善用地审批系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3)研究耕地价值补偿机制,提高占用耕地成本。  相似文献   

12.
环洞庭湖旅游区空间结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洞庭湖旅游区的提出是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的产物。环洞庭湖旅游区结构体系主要是由旅游资源结构体系、客源市场结构体系、旅游交通结构体系综合组成。为促进环洞庭湖区旅游业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有必要提出优化环洞庭湖旅游区空间布局的构想与举措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的普遍存在和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尤其是大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迫在眉睫。文章以我国北方某一大城市为实证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了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并按照综合指数对各区县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进行排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群实际情况,首先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据此对长株潭3+5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除长沙市和岳阳市处于基本集约外,城市群其它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上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与区域经济的差异高度相关;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都市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重庆市都市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价,量化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从评价结果中分析出该研究区域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及城市化快速扩张的典型地区,研究其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及空间集聚格局可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及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运用“隐患―状态―免疫”模型,构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型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特征及空间集聚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228,处于不安全状态,历年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趋势,耕地生态系统呈不稳定状态;江汉平原各市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空间集聚现象不显著,呈从集聚向离散化扩展的变化趋势,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非农用地扩张引起的耕地资源大量流失,是导致目前江汉平原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实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度三个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对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统计测度,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偏低,且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应从生态建设、经济手段和社会目标等方面构架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要实现区域崛起,就要以常德、岳阳、益阳三市为主体,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洞庭湖绿色经济示范区.打造洞庭湖绿色经济示范区,是洞庭湖区域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打造洞庭湖绿色经济示范区,要加快形成区域城市的独特优势,加强区域城市之间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为探求更合适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文章以南京市11个典型开发区为例,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各开发区之间的集约用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只有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级别为“高度集约级”,其余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级别为“中度集约级”和“轻度集约级”;南京各开发区集约用地主要限制因子各不相同,但主要为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等;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相比,采用模糊物元模型不仅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集约等级,也能反映评价对象单项指标的集约等级,还能反映评价对象或评价对象单项指标在所属集约等级的稳定状态和转化趋势,反映的信息更丰富,是一种更适应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 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解决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两极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