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99年,王逢振和谢少波合作,以通讯方式采访了一些西方理论家和批评家.本文是德里克对其中部分问题作出的回答,包括现代主义的指涉性、理论的可译性、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化"等问题.文中观点体现了作者个人的独特视角.全文三万余字,这里发表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原文为英文,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译为中文发表.  相似文献   

2.
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本书有三个特色:一、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二、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三、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与"雌雄同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为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女性主义翻译观使得翻译界发现了传统的缺陷,但是女性翻译家过度地强调女性身份,过于强调女性对于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使得翻译中出现了"度"的偏离.于是,女性主义翻译家提出了"雌雄同体"意识,以此来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达到原作和译作的和谐统一."雌雄同体"意识引发了翻译中有关"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深受儒家"内圣外王"传统思想影响的丁文江,从其"少数人"努力的英雄史观、唯科学主义的信念和实用主义的政治观出发,积极提倡"好政府主义".丁后来出任淞沪总办和提出"新式独裁"论,是其"好政府主义"政治理念的实践和延伸.从20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来看,丁文江倡导的"好政府主义"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和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巴斯奈特(Bassneft)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她的理论在当代的翻译界颇受重视.本文以其一篇题为When is a Translation not a Translation?(<翻译何时可以是翻译或不是翻译>)的论文为讨论对象,从"共谋"(collusion)与"伪译"(pseudo translation)这一观点出发.大致分析巴斯奈特关于"伪译"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于1922年在美国英译并出版了《李白诗集》,影响巨大.闻一多与他就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讨论分别提出了"灵芝"译论和"海变"译论.两人的译论显示了中日学者不同的翻译观,即面向中国的翻译观与面向世界的翻译观.这两种翻译观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价值认知不同,对中国古代诗歌向外传播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的作者,独出心裁地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该书有三个特色:1.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2.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3.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源了圆认为朱熹的"理"观念是日本"合理主义"形成的诱因:"无极而太极"之"理"具备道德性格,演绎出"思辨的合理主义";基于"理在气先、理气不离"的"格物致知"生发出"经验的合理主义"。随着西学援引,由"格物致知"生发的"经验合理主义"逐渐成为日本"合理主义"的主导,并由此助推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政治生活中的忠于天皇、武士之勇、"达成目标"等价值坚守;伦理道德上消解朱熹理学中的"敬",确立自然性情的合法地位,强调出于主体心情自然流露的行为即是道德的行为,摒弃伦理法则的客观性,还伦理于俗事生活。以源了圆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从文化比较视角对日本文化所作的致思在内容、方法与视野上均对我们解析儒学现代价值及其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翻译学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当今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活动和目的的"全球化"过程中,翻译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往传统语文学阶段对于翻译"媒婆"论的比喻受到了历史的批判;然而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翻译与媒婆在交际功能上有其一定的相似性,依然有其积极的因素,可以为翻译的发展给予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1.
翻译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直译、意译”观,即传统观念上的“直译”与“意译”及反传统观念上的“直译”与“符合习惯的翻译”,其背后隐含着不同的忠实观,将直译与意译或者直译与符合习惯的翻译二元对立的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行为,它的过程是"动态"的,因此显出其复杂性。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行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因为它必然会引入"译者"这一维度。在任何翻译中,译者总是决定性的,因为实践翻译这种"跨语言"行为的,不是别人,正是译者。研究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必须把"译者"放在"原文"与"译文"的中间地带,去理解它们之间的"三角"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在译界颇受好评。从一种新的翻译维度——深度翻译的文化视角出发,通过译文比较的方法,即“比较-分析-结论”的模式,概括出深度翻译理念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策略体现及其对文化传递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出深度翻译的一些特点,纠正有关深度翻译的一些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14.
习语能通过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体现语言文化的精髓,其中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往往由于更加贴近生活而备受语言学习者的关注。为此选取“鹅”作为文化意象,从一些文艺作品中寻找它们的文化渊源,并做出较为深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与“鹅”有关的习语加以举例分析,并将其按照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类,以求所提供的译法能在与动物相关的习语翻译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论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大学的语文系和我国大学的外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虽然在理工科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没有开设这门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外交流和科技文献的翻译是今后从事科技工作的理工科学生难以回避的。因此,对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翻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翻译文体与修辞和翻译方法与技巧等的培养和实践,特别是良好的综合的人文科技素质的培养,对于理工科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和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汉语诗歌是否可以英译或如何英译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许渊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学翻译"优势论"的理论,并特别论述了汉诗英译也要"发挥译文优势",在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得到了中外学界的赞誉。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优势论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从传统的"忠实"原则与"发挥译文优势"的关系,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以及实际翻译操作中对"发挥译文优势"的需要来说明英译汉语诗歌发挥译文优势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最火的词,非"土豪"莫属。"土豪"一词原指旧时作恶多端的地主和恶霸,现被网友用来指称那些挥金如土、肆意炫富、缺少品位的富豪。目前,在国内外英文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文。如:China’s new rich,China’s New Money,nouveau riche,China’s vulgar rich,China’s Beverly Hillbillies等。由于"土豪"一词文化内涵丰富,且词义还在不断延伸,上述各种意译译文只能部分传递"土豪"的含义。唯有音译本"tuhao"才能完全涵盖该词不断延伸的含义。由此可见,tuhao才是最佳英译。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忠实”似乎已成为译者的天职。然而,现代翻译理论对“忠实”这一翻译标准提出了质疑.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试图解构这一标准,传统“忠实”翻译标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的哲学解释学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传统“忠实”翻译标准的理解也应具有历史性。传统“忠实”翻译标准有可供解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近来,学者纷纷将后殖民理论中的“杂合”运用于翻译研究,发现文学翻译必然是“杂合”的,本文结合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以及语篇微观实例进行分析,认为“杂合”的表征是通过词汇、句法和文化这三个层面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