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美国翻译家Evan King的名译本Rickshaw Boy《洋车夫》,源自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该译本在老舍研究中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个层面评析了King译本中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2.
美国翻译家Evan King的名译本Rickshaw Boy.(洋车夫》,源自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该译本在老舍研究中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个层面评析了King译本中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3.
传统译论标准下的文化误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译分为无意文化误译和有意文化误译。本文依据“译文功能论”,结合归化、不成功的异化、增添法及删除法等几种方法,分析证明了某些有意文化误译的合理性和带来的实际效果,从而对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提出异议,为翻译评论者评价译作及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人类的文学翻译实践中,出现误译是在所难免的,总的来说,误译又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无意误译是由于译者的大意或能力有限造成的。而有意误译则是译者有意为之,本文将从操纵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并从多方面探讨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提出的解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历史误读、文化过滤、重译等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学翻译是对文本重新解释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同一文本在不同译者的笔下会有不同的译本。名著重译正是哲学解释学三大原则对文学翻译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翻译中的偏见与误读入手,介绍了闵福德译本对孙子兵法"诡道"理论的误读,阐述了孙子兵法诡道的科学内涵,从西方意识形态、译者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以及翻译目的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导致闵福德译本产生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林译小说"增减改"翻译策略的新视角.以读者关照为主旨,从文化视野、文学视野的角度举例论证林译小说中的部分有意"误译"本质是为达成翻译目的在当时特定时代、面对特定读者群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在中外文化的传递和交流中普遍存在,与译者有意或无意的心理密切相关,同时这一文化现象总呈现出阶段性的征象。本文从心理、阶段征象角度探讨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9.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相似文献   

10.
哲学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与"效果历史"应用在"易安词"英译的个案分析中,误读、文化过滤与复译(重译)现象证明了典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主观能动性.哲学阐释学本体论思维辨证证实了典籍译者主体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英译的《水浒传》因存在诸多“误译”而在我国译界饱受争议。然而,在现有的四大译本中,无论是从翻译目的、策略、过程及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来看,赛氏的译本最有特点、最具影响。所谓的“误译”乃有意为之,旨在向西方读者真实再现原著的图景,具有深远的跨文化交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限制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生态因子。翻译生态系统同样遵循限制因子定律。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可能造成社会生态各个子系统的巨大震荡,成为制约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子,促使译者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个体生态因子上升为限制因子,制约着译者从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为之后循环往复的翻译做准备。  相似文献   

13.
以霍克思译《红楼梦》的一些例子为证,从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译者的主体意识、语言及文学作品的特性等方面,阐释在翻译中误读与误译的不可避免性及其与译者的创造性的关系。译者从自身文化出发看待他者、阐释、重写他者的误读和误译不仅丰富了主体文化,而且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全世界华人社区中通行的最具权威的《西游记》版本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而由于人文本《西游记》中的讹误引发了不少消极文化误读和文化误译现象,客观上也影响了《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果.随着连云港地方学者对人文本《西游记》的顺利勘误和《最新整理校注本西游记》的发行,《西游记》的重译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时也为更好地推进“西游文化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汉语和日语的动词对比来分析它们在句子意义上的特征.日语动词由于有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存在,它们在体现动词的"有意"和"无意"上分工明确.汉语是独立语,动词语意受大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汉语动词的"有意"和"无意"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笔者认为汉语句子里面是以动词为中心,外围成分向内影响,最终决定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而日语正好相反,是以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为中心,从内向外围成分影响,最终决定整个句子的有意或者无意.也即是说,汉语是大的语言环境意合后决定中心动词的意向性,日语是中心动词的意向性决定整个语言环境意合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6.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在自己的论著中经常称引《老子》,其中有认同,有误读,更有化用。其认同主要表现为法天贵真,反对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所谓文明与发展;其误读有基于误译的误读,有基于文化差异的误读,也有创造性的误读。泰戈尔是在思想成熟以后接受《老子》的,他借用《老子》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大部分属于化用。"化用"是接受的最高境界,也是接受理论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8.
文化解读萧乾的莎剧故事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译自英国作家兰姆姐弟改写的Tales from shakespeare,是萧乾重要的翻译作品之一,对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居功至伟.从历史描写的角度考察这部译作,可以解读其从产生、出版、接受到参与目标文化建构的"生命历程".首先,产生于政治敏感的20世纪50年代的萧译本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历史文化语境与集体误读的诗学决定了其翻译选材与翻译动机;其次,通过原文、译文与莎剧经典译本之间的文本比读,发现萧乾"归化"的翻译策略是借鉴朱生豪等名家经典译本的变通策略,既受制于意识形态、出版机构等外部因素的操控,又张扬了译者的主体意识;最后,萧译本自出版以来不断重印和再版,出版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在目标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构建中扮演了诸多重要的角色,产生了重大的反响与影响.简言之,通过文化解忖读,可以看出历史语境、意识形态、诗学、出版机构、读者以及译者的个人特殊经历和思想等内外部因素对萧译本的产生和接受的干预,不仅影响到译者的翻译选材、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语言和翻译文本信息等方面的选择,而且,译本作为原作的"生命的延续",在目标文化中的影响、反响乃至文化建构功用也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决定和制约.  相似文献   

19.
朗费罗名诗《人生颂》经历了多次"被言说"与"被阐释"。本文选取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汉译本进行历时比较,旨在厘清对原著的误读和误译,审视诗歌翻译中文本模式的流变,讨论以旧体诗和新诗体例进行翻译的利弊得失,关注不同时空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理念对译本生成方式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把原诗涵濡的文化图景加以改造并重构于宿语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误读"是文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它表征为正面"文化误读"和负面"文化误读",与阐释学、哲学、语言学和话语权力等联系紧密。本文从"文化误读"内涵、表征维度及创造性叛逆等方面考量其内涵的丰富性,在理论上为"文化误读"提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