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知识中介和知识中介参与的知识交易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知识中介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知识中介的产生和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知识交易理论详细论述了知识中介和知识潜在购买者之间发生的知识交易行为,建立了知识中介与知识潜在购买者之间发生交易时的两种知识交易模型:一种是知识中介方主动式交易模型,一种是需求导向式的知识交易模型.最后对知识交易模型的现实涵义进行了论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2.
根据组织支持和知识转移的影响路径,指出了基于希望中介效应的组织支持对知识转移影响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希望中介效应的组织支持对知识转移影响的研究假设和结构模型;设计了基于希望中介效应的组织支持对知识转移影响的研究变量和结构问卷;第四,对基于希望中介效应的组织支持对知识转移影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基于希望中介变量的组织支持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结构方程效应分析;提出了基于希望培育的组织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知识吸收水平为着眼点、知识创新绩效为中介变量,以我国民用航空产业为研究样本,引入知识积累(Ks)、人力资本(Ls)和技术进步(Ts)作为知识吸收水平的解释变量,利用Sobel检验与回归分析探讨了知识创新绩效对产业升级中介效应的作用机理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吸收水平所含的三个变量均可对知识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但程度不一,进而通过知识创新绩效的部分中介作用对产业升级产生影响,且进一步表明民用航空工业作为独立系统研发能力仍然不足。研究结论对于促进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研发(R&D)中介服务业与创新网络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与开发(R&D)中介服务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knowledge 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KIBS)或知识密集型服务。它成为促进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媒介,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或区际竞争力、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引擎。在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和政府对中介服务组织的控制都成为制约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改善研究与开发中介服务、加强创新网络研究、倡导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是大力推进中国创新网络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述了我国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必要性 ,分析了我国目前科技中介服务业在运行机制、人才素质、资源整合、机构规模、面向特定行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 ,对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在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和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研究机构—知识中介—政策行为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科学研究向政策转化的质量和效率.文章从组织的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在宏观上建构了社会科学研究向政策转化的组织结构契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研究机构的劳动分工、政策行为组织的开放结构以及知识中介的独立禀赋三个方面探讨了它们之间组织结构体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知识发酵过程,科技中介是促进知识发酵的催化剂,在知识的获取和转化过程中,科技中介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自身能力、激发知识的有效需求、促进知识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知识资源,是提高科技中介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组织学习和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知识转移角度切入,提出组织学习和客户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关系,具体论述了利用组织学习为客户关系增值,并提出了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任视角,构建农民创业者信任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链式多重中介方法,对浙江、安徽、河南和陕西4省880份农民创业者访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信任能显著提高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农民创业者信任能通过外部知识获取与创业警觉性对创业机会识别产生间接影响,其作用路径有三条:外部知识获取的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警觉性的部分中介作用及外部知识获取与创业警觉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应完善农民创业相关规章与制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信任水平;增加农民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供给,培养农民创业者的机会警觉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的角度,实证检验了金融知识对居民创业活动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居民参与创业,且这一促进效应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更为明显;(2)金融知识并不能显著改善居民创业绩效,但可以通过改善正规渠道融资偏好和风险态度推动居民参与创业;(3)正规融资渠道偏好和风险态度在金融知识影响创业决策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影响创业绩效的过程中仅风险态度起中介作用。政府应高度重视普及金融知识,缩小城乡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差距,这有助于增强居民风险意识,激发民众创业活力,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经纪人的知识管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中知识管理系统实质上是一种难度自增值系统,因此在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推进过程中,宜选用"旋进原则"的处理方法;知识经纪人正是处于知识管理多维结构中各自旋维度之间的结合点的位置,并发挥六项主要的功能;基于知识经纪人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四种,且各自有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试析新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走向"知识管理”.文章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认为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内容、知识管理的实施措施等,都有别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实施知识管理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当前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应限于对我们研究"中国哲学"之方式的反思,而不应看作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本身的一种判定.哲学本是一种历史性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就是哲学史.中国传统哲学所关注的历史,一是知识性的历史(事);一是通过经典的诠释开显当下生命存在的意义,即"存在性的历史"(道).史通大道,道、事一体,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之能够与时俱新,引领现实,保持原创性生机的基本原则.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偏向于脱离"存在性的史"之基础,退居学院化的知识性一极.突出传统思想的历史文化内涵,强调教化对于义理、"存在性的史"对于"知识性的史"的奠基作用,应是当前中国哲学研究所予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已逐步成为企业成长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也日益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内部知识传播的概念模型。首先得出了企业内部知识传播产生的基础,即知识势能差额的存在和来自知识传播者的“推力”以及知识接收者的“拉力”。然后对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并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5.
论知识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作为人类智力资本的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它对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提出了士新的挑战;那就是,企业必须做好知识管理。基于此,本文界定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提出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组织知识存量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知识存量的有效性反映了组织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与组织目标相匹配的知识资源通过经济活动进行价值创造的效率与效度,它是组织“有效知识”存储的集合。在分析“信息超载”与“知识饥渴”的困境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知识存量的有效性问题,继而界定了知识存量有效性的概念和衡量方法,并通过知识积累流程分析了知识存量有效性的影响因素。针对如何提高组织知识存量有效性给出了有关的建议和措施,以利于组织提高知识资源的战略匹配性和价值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知识创新的基本力量和战略高地。我国大学尚存在诸多不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因素,主要表现在:刚性的组织目标导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疏离,大学组织的综合创新能力不足;纵向“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削弱了大学组织的学术活力;破坏性的评价系统遏制了大学组织成员的创造潜力;“单位制”的传统孕育了狭隘性的组织氛围,难以形成知识创新的合力。大学知识创新的特性决定了对其组织创新的要求,大学组织创新的重点为促进知识开发,其效率标准是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效率,因而行政权力的弱化、学术机制作用加强、管理的柔性化将是大学组织创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指出知识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管理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其次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知识链管理,并提供了知识链的理论模型;最后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加强知识管理,力图从知识的吸收与创新、共享与保护、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文化的转变等四个方面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对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必需”、“够用”观点 ,出现了认识及实践上的偏颇。为了能正确认识“必需”与“够用”观点 ,使其在指导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提出了“适度”基础上的“够用”,“充分”前提下“必需”的观点 ,以满足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