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香港沙田学者群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成果卓著。他们以开阔融汇的中西学术视野为背景的细读方法,以严谨细致的史料考订和活泼清新的文风,自成一种学术流派。沙田学者群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哥萨克是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自20世纪末,国内外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入。通过分析中国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研究的成果,本文认为,中国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在研究之初,中国学者以翻译关于哥萨克的著作、文献资料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了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其中以学术论文为主;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不够系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同济学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F0002-F0002,F0003
文化批评家、学者、作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并被视为文化批评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体系的著作已经出现了四种,分别是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金荣华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和最新出版的祁连休先生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这些著作确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  相似文献   

5.
宁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的编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陆续展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宁夏民间文学的起步与发展几乎是与全国同步的。20世纪80年代后,宁夏的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回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和区内的空白,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一些颇具影响的著作和论文被翻译成英文、土耳其文,介绍到了美国、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宁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搜集、整理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搜集、整理和研究的深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的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6.
铜鼓奖是广西文艺最高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我院资深学者过伟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获第五届(2001--2004年)铜鼓奖。这是他第四次荣获铜鼓奖。  相似文献   

7.
自从20世纪30年代社区研究进入中国,中国村落社区就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村落社区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复兴,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著述。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对新中国的教育变革、城市住房、城市劳动力就业、医疗与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予以持续关注和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国外研究中国当代社会民生建设的各个专题领域都涌现了不少代表性成果,并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深刻的观点,值得国内学界注意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创世神话类型方面的成果进行述评,从20世纪初日本学者高木敏雄对中国盘古创世神话类型的认定,到近30年中国学者对中国神话类型越来越细致多样的区分,介绍它们的主要构成,并简评其价值与不足。同时提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很可能有一种跨越并贯穿上述学者区分的所有各种类型的一个主导型类型,这个主导型类型可能就是世界祖宗型。  相似文献   

10.
赵文智 《东方论坛》2009,(6):127-128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术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以来,学者们编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数以百计,作者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编制出不同的文学史体例,表现出不同的观点。最近出版的由汪应果、吕周聚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重写试验,在文学史观念、研究视野、叙述策略等方面都体现出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祁连休先生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依据中国自身的特点以及最新资料编制而成,是第一部全面依据中国民间故事传统而又从整体着眼的专著,了却了中外学者多年的一个心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学者,其中包括许多优秀的女性翻译研究学者。然而,学界大多关注男性翻译学者的研究,对女性翻译学者研究较少。本文按照霍姆斯翻译研究结构图的线索,对当代中国女性翻译学者分类论述,试图挖掘其重要翻译理论和学术贡献,以期展现其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出于各种原因相继赴美。赴美华裔学者,到美后失去了在中国社会中的支援系统,但得到美国的研究环境,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20世纪40年代赴美的这一代华裔学者,可称之为协力培育和造就美国汉学的先驱者,他们对美国汉学有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引领美国汉学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出版两部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和谭达先著《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两部史都是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大发现"时期的学术精品,都从古籍钩沉故事,以故事载于典籍的时期,对作品分期断代。两部史各有什么学术特色呢?谭达先以故事为纲,刘守华以古籍为纲。谭达先分13个时期,按时期列出每篇故事原文、注释,介绍搜集者,所引典籍及其作者,分析故事的思想性、艺术性,并对每一篇定一个故事"型",追求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刘守华分6个时期,引每部古籍的故事原文,或梗概,或译为白话文,进行述评,并进行古今、国内和中外故事比较,对道教故事、佛教故事、20世纪采录的口传故事作专题研究。两位资深学者对于对方作精到的评论,显示学术胸怀与眼光,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学者对香港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学者们多关注香港文化的表层内容,集中于对新闻传媒、流行文化的介绍。第二个时期是从1992年到香港回归,研究重心是香港文化的内在特性,香港文化对内地文化的借鉴,以及香港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研究在一些方面有实质性突破。第三个时期是从香港回归到现在。学者们注重研究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的互动、认同等问题。由于欠缺第一手的田野调查材料,文化研究理论也显陈旧,内地学者对香港文化研究的深度、准确度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中文和外文两个部分,其中中文是主体。中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零星的,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政治、历史和工业的原因,三地的中国电影研究在一段时间内都以本地区作为重点,同时对其他地区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加以研究。在方法上,大陆电影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切入点,到八九十年代则转向以美学、文化和工业为切入点;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研究以工业、历史和类型作为主要关注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岸三地的电影研究对彼此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在新世纪, “华语电影”这一超越政治边界、涵盖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新概念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以外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在欧美以英文发表的成果居多。它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并对本土研究产生影响。今天,中国电影研究(或 “华语电影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
关  相似文献   

17.
吴世昌(1908-1986)先生是享誉中外的学者,特别是他的红学成就,尤为世人瞩目。今草短文,以纪念先生百年诞辰。《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因此,自20世纪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把她推向世界,同时又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她的深邃与美妙,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为此而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中,  相似文献   

18.
正【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后,中国便步入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及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迅速而多样的变化。对于旨在探索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语言学而言,中国自然成为学者们大力探索的另一片沃土。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以来,社会语言学业已成为当代中国语言学一个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描写、解析中国的社会语言学事实。本期发表的这组文章所涉议题都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历程主要包括引进模仿期、探索融合期、发展分化期三个阶段。中国学者对教学论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回顾与反思20世纪上半叶教学论学科建设,可以发现中国教学论的发展亟待解决三个问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学论与中国古代教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教学论学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医院文化是企业文化衍化而来的,是美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并很快流行于世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在理论界的宣传、推动和企业文化本身的发展影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