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回忆、故园和儿时的故事是每一个欲还乡而不得的游子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东北作家萧红与台湾作家林海音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回望故园,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儿时的留念、对生命的思考和叩问.其中以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具代表性.这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时间不同,却有着很多共同点:回忆自传、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对故土的眷恋与怀念等等.但由于萧红与林海音成长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色调;对女性命运、社会时代有着不同的思考和抗争态度.本文拟从萧、林儿童视角选择、儿童视角下的人生书写、儿童视角下的性别意识三个方面对《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回忆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成书时间不同,却具有同样的艺术魅力。作为女性作家笔下的回忆小说,两部作品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异之处,文章通过对“家”的诉写、儿童视角的选择和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三个方面将二者加以比较解读,以期对作品共同的魅力特征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3.
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的视角对《呼兰河传》进行了文本细读和诗学阐释 ,认为《呼兰河传》是“抒情性写实小说” ,它鲜明地体现出萧红感性的小说诗学思想与理性自觉的文体意识 ,是一次独特的小说新美学实践。在叙述策略上 ,萧红极富创意地设定了三层叙述结构、两种叙述视角和两套叙述话语并使之融为一体 ,合力建构了《呼兰河传》的先锋叙事。文章进而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传世的经典杰作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作品近年来很受关注,《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散文体的诗化小说。《呼兰河传》体现了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得《呼兰河传》刚柔并济,既有批判的力量,又有对民间、对故乡的柔情。  相似文献   

5.
基于电影《城南旧事》和小说《城南旧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老北京影像。老北京的人情味和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等文化元素都是1920年代帝都北京的真实记录。林海音的怀乡文学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书写,从儿童的眼睛观察成人世界,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口。《城南旧事》小中见大,书写“大时代”的“小人物”返乡故事,折射了中国大陆巨变时代的政治风云。作者以自身人生时空变迁对北京古城进行想象性的文学描摹和文化景观的地理投射,影视叙述文本被重构为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即的“乡土梦”。  相似文献   

6.
《呼兰河传》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萧红文人自觉的一部作品。作者以独特的散文化艺术风格和充满女性关怀的视角,以"寂寞独语"的叙述方式,勾画了松花江岸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人们的愚昧麻木的生活,发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呼喊。整部作品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看似波澜不惊,却处处暗涌着情绪。《呼兰河传》有着巨大的审美张力,其"散文化"和"诗化"的叙事特征,造成了小说语言的陌生化,也造成了故事当中的许多"空白点",激发了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另外,《呼兰河传》里还充斥着反讽的叙事特征,使小说以一种"含泪带笑"的方式来完成国民性的批判,以此实现作者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7.
《呼兰河传》有两类复调形态,一类是叙事视角的自由变化所造成的复调,另一类是靠双性同体的诗学意识造成的复调。两类复调叙事生成了独特而丰厚的审美意蕴,使得作品有着繁复的主题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而萧红本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也投射在小说的复调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呼兰河传》通篇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寂寞氛围。本文透过萧红平静而客观的叙述,分析呼兰河的实质,以及作者深藏在这寂寞之后的含泪的微笑,并力图说明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萧红创作《呼兰河传》绝不仅仅是为了私人怀旧的抒情。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谈论女作家萧红,总是首提其成名作《生死场》,并视之为“代表作”重点评介。其实,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而又具有独特性而言,萧红后期的《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2.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勇于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以其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主观抒情的色彩和绘画美的特点,在现代小说园地独领风骚,显示出女性作家“越轨”的笔致和“力透纸背”的内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最具代表性的。本文试从微观和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对这两部小说加以论述,进而认识其散文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其女性特有的笔触对“丑”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表达了她面向人类艰辛生存境遇的倾诉,使“丑”的显现变成对美的渴望与呼唤。在对“冬天”、“大泥坑”、“后花园”等一系列意象叙述中,隐约透露出潜伏在人群背后的生存土壤和文化背景,使有限的意象获得了无限的意蕴,体现了隐喻象征手法的强大张力。  相似文献   

15.
童年的记忆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当繁华落尽,在萧红脑海里渐行渐近的是呼兰河畔的那座家园,是和祖父一起度过的天真烂漫时光。萧红的呼兰河、后花园,是诗意的、生命的乌托邦。它一部分是轻松的娱乐,一部分却是沉重的社会现实复苏和重新组织的历史,它们让被掩埋的历史自行呈现。  相似文献   

16.
萧红从自己的悲剧人生出发,用自身的不幸去悲悯和抚慰她笔下芸芸众生的小人物,所写之悲,不是眼泪,而是一种永恒的伤痛,是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不幸抗争而有失败之后留下的巨大震撼。亦人亦己的真情,散发出生命本真体验的恒久艺术魅力;独特的女性反抗与超越意志,透射出愈挫弥坚的生命张力;特殊时代女性悲剧的揭示,迸发出历史感极强的人生冲击力。她作品的悲剧总是散发出一种质朴而独特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17.
针对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绘了老东北众多的民间风俗进行研究,萧红把这些民俗镜象作为作品的载体和表象,从而把文章的主旨藏于其中。通过对生活、礼仪、信仰等民俗的深入剖析,一步步走进作品的本身,最终揭示出生活在这里人民的总体性格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生死场》由于特殊的发表背景,对其抗日主题的解读在阅读史上始终占据着主要位置。80年代末,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不断有评论者重新以女性视角对该作进行解读。作者通过身为女性的特殊情感体验.在民族、国家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时,使女性意识、民族意识交织在一起,不但萌发出强烈地民族意识,更实现了女性意识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