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民之父母》是新出土的反映孔子《诗》教的重要文献,可与传统文献相互印证。孔子所提出的"必达于礼乐之洍,以致‘五至’,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的理论把《诗》作为了人格修养的教材,而"威仪"和"气志"则是这种《诗》教人格取向的核心概念。孔子在接受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气志"概念,并改造传统"威仪"概念与之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教理论。孔子《诗》教中的"气志"和"威仪"是其人格取向的一体两面。"气志"即个体人格修养所锻炼的君子"气志";"威仪"即君子"气志"所呈现的个体"威仪",其内涵十分丰富。孔子《诗》教的这种人格取向将学《诗》者的关注点从礼仪应用引向人格培养,使文学得以从集体仪式转向个体表征,完成了"诗言志"观念的文学转型,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统诗论探讨诗歌的形象问题,总和某种特定的哲学形态和思想观念密切相连,其构建过程则以营造一种时空间感的方式实现。船山论诗,以此为据而又有所突破。其中,"气"是形象在诗中时空化的本体依据,"势"是形象时空化的外在特征。如此,于内,是求诗中意之神、理、气的合一;于外,便是求诗之外在空间形态和艺术张力,在"敛"与"纵"、"藏"与"显"之间,建构了富于张力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被看作道学家的横渠,其学说只有在道学的语境下加以解读,才是合理的解读.横渠"气"学的要义不在于建立一种"气"的本体论,而在于与之相关的工夫论.就工夫论而言,横渠最大的贡献是从"气质之性"的角度来讨论"气"的问题,从而将人的气禀问题引进到道学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5.
"纯诗"是汉语新诗之审美现代性诉求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诗学的重要范畴,"纯诗"在进入汉语语境以后历经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早期的"为诗而诗"和穆木天、王独清所倡导的"纯诗",实现了新诗在"文体"上的自觉;梁宗岱和刘西渭对于"纯诗"意蕴的阐发,确立了新诗独立的"审美"意识;而唐湜和袁可嘉对于"纯诗"之内在规律的探索,则进一步显示了新诗在"艺术自律"层面的现代性诉求."纯诗"的诗学取向正是汉语新诗最终实现其现代性转换的根本归宿.  相似文献   

6.
对李鸿章<入都>诗十首予以详析,解其用语,究其旨意,诗旨无非追悔昔日,自信将来云而.李公强为"意别"、"辞别"之难而多得佳制,足彰其才之大、气之盛耳!然难于为讳者,十诗于"意别"似欠著力.特其九颈联之用事,显为败笔,此皆难与李公后来诗之老辣相与语矣.  相似文献   

7.
作为明代后期重要的诗论家,胡应麟对杜甫诗歌评价甚高,其诗学观点主要体现在《诗薮》之中。放眼整个诗学史,胡应麟认为杜甫有"三难":一是继承之难,在杜甫以前,诗家能事已尽,杜甫兼备众家,集诗家之大成;二是开创之难,杜甫在排律近体诗方面创前人之未备,可为百世师;三是振衰之难,开元诗坛兴盛之后,唐诗有衰退之势,杜甫力挽狂澜,成为诗坛中流砥柱。"三难说"体现了胡应麟论杜的高远眼光和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八卦与象数理论、天人感应、天人相参理论之中,在刘禹锡的差异事物通过相互作用而"交相胜"的学说之中,在朱熹的理气相依、理为气本、气为理载的整体统一观之中都深刻体现和渗透着不同程度的信息结构和全息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朱熹与张栻、林用中在乾道三年的南岳酬唱之后,有一个禁诗之约,旋又解禁,体现了朱熹作诗与学道的矛盾态度,并带有"中和"思想转变的印记:其"中和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且从气化的层面上讨论心体的流动,不免造成情、气的放逸;而乾道三年前后朱熹逐渐关注的"敬"的工夫,则是对情、气的约束。而这两方面对诗的作用是相反的,也是朱熹作诗既忘情又警惕的矛盾症结之所在。随着其"中和新说"的形成,即以未发为"性"、已发为"情",朱熹在情感控驭方面有了新的进境,如何使诗作富于生意而又情感平和成为他更高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予以简单描述。闻一多发表于1926年的《诗的格律》,将通常译为"形式"的英文"form"一词译为"格律",并以此作为诗之为诗的根本,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误读"。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他本人的写作和翻译实践有高度的一致性,看似吸收了西方文学中的格律诗理论,实际上更像是他此前研究过的中国古代律诗观念在现代的演绎。冯至践行象征主义诗学,其浪漫与象征的互照互释,彰显了"象征诗学"的浪漫之维,他将浪漫诗人诺瓦利斯称为"游戏诗人",将浪漫世界营造为"游戏式的严肃",从而看透了宇宙象征体系之中那些幽暗玄远的意义。以诗体探索与文体建构为媒介,冯至完成了"象征诗学"的建构,为中国现代文艺与文艺思想添加了别样的韵味与风采。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有基督徒身份或者倾向于基督信仰的诗人。对于他们的写作,诗坛往往以"宗教诗歌"或"次要诗歌"轻视之。这种轻视是国人对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的简单理解。随着当代中国文学日益世俗化,诗人们也一直在寻求种种"神性"的写作来应对。他们尊重文学的自身特性,正视生命的沉沦境况与救赎之需,敏于自我生命的问题、关注人的历史与命运。他们虽未高举"神性"大旗,在这个时代,却具备了真正的"神学立场"。他们的写作,尤其值得当代汉语诗坛关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唐韩愈诗派中的人物,卢仝的诗和韩愈等人有着共同的求奇倾向,但与韩派其他诗人相比,他的"奇",还有自己的特色.即从内容看,题材范围较狭窄,最多的是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其次是与友人的往还赠答诗,亦有若干首自咏自叹或感事寓兴之作,再就是几首艳情诗;从艺术上看,其诗的艺术风格并不一致,但在作诗求奇上,与韩愈派诗人是相通的,大略言之,卢仝求奇有四端:一曰怪,二曰散,三曰拙,四曰俚.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抒情诗一向被称为“乐诗”,古典诗学解释学也素有“以声解诗”的传统,然而由于口语白话诗的兴起、西洋诗的渗入及重义轻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传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之下遭遇了“断裂”的命运,因此,如何重建新诗的声音解释学成为摆在新诗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现代诗论家的探索告诉我们,借助于传统诗学资源,至少可以从“以声观志”、“因声寻义”、“同调同感”、“缘声入神”以及新诗解释的戏剧化等若干层面,重构现代诗学的“声解”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与宋代整个社会的享乐之风相适应,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特征和审美倾向,尤其是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这当中,又以杨万里诗的情趣、苏轼诗的谐趣、黄庭坚诗的禅趣、朱熹诗的理趣更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赤松法师是清代贵州著名佛教僧人,现存围绕黔灵山展开的诗文创作中对其形象多有描述.概括而言这些诗文中的赤松法师是一位立志苦行的修道者,是遍参大德的求法者,是筚路蓝缕的开山者,是讲求方便的弘法者,同时也是一片婆心的教化者.  相似文献   

16.
从《咏怀》的“旨邈意远”看玄言思想对阮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咏怀》所表现出来的“旨邈意远”的特点,采用文献印证的方法,剖析其主题的难测、手法的隐秘、境界的旷远,得出《咏怀》“旨邈意远”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玄言思想影响的结果,进而肯定阮籍推动了玄言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沈德潜的诗除了反映现实的诗作值得肯定之外,其诗集中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和怀古咏史诗也同样具有特色,值得重视。沈德潜笔下的吴地山水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描写其他地区山水的诗兼李、杜、韩等人山水诗之长,并富有理趣。其田园诗熔铸陶诗和盛唐诸公田园诗之神,并能自开生面。其怀古咏史诗则使事典切,诗境浑厚,能翻出新意。沈德潜备受诟病的歌功颂德诗、应制诗在其诗集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即使是这类诗,也不宜一笔抹杀。研究、评价沈德潜的诗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普罗旺斯抒情诗中的骑士爱情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欧中世纪骑士爱情观念最初以普罗旺斯抒情诗为载体产生并发展起来,这类诗歌产生于法国南部地区并由行吟诗人用普罗旺斯地区的方言创作并演唱,其中主要表现骑士的爱情情感和观念。骑士的爱冲破了中世纪的传统观念,使爱情至上,追求和崇敬贵妇人,把爱情与骑士的品格提升相结合,在迷恋神圣精神满足的同时不乏“通奸”和性欲的渴望。骑士爱情观念的产生,是法国南部当时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综合环境中骑士们新欲念得以抒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论诗诗是一种较富特色的诗歌理论形式,但对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论诗诗研究中已涉及到的问题有:论诗诗的性质和特征;论诗诗的起源;论诗诗的作家与作品;论诗诗资料的收集。将来在论诗诗研究中,还应在理论方面、资料整理方面、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山人物,李清照是婉约词的正宗作家,她又批评苏词是“句读不葺之诗”。本文在承认苏李差别的前提下,指出他(她)们处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和大文化背景,面对词坛反俗求雅的现实,基于其相似的文化人格和审美取向而表现出相似的词学审美情趣。他(她)们都主张词要表现社会、时代及人的健康情感,提高词的格调和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