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维双 《北京纪事》2011,(7):109-110
京城仅存的牌楼街 国子监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朝叫“国子监孔庙”,清朝称“成贤街”,民国以后又叫“国子监”,1965年正式命名“国子监街”,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街。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国子监是全国士子心之向往的最高学府,是代表朝廷管理中央官学的核心机构,也是为朝廷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囊团。国子监之所以能够承载如此多的职责与重任,主要是其聚集了一批学养丰富、管理有方的教官,而且有一套比较完善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国子监各管理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为监生潜心学业提供管理保障。国子监的内部管理活动、教学管理活动和生活管理活动,构成了明清时期中央官学管理活动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3.
张莹  九儿 《北京纪事》2011,(8):78-79
成贤街我去过很多次,看过它在艳阳下的明媚,亦看过它在暗夜里的萧索。而最爱的却是黄昏时,老街半透明的样子,大杂院的居民蹬着自行车下班回家,浓郁的生活气息,拉近了历史与现世的距离。成贤街是老街的旧称,现在叫国子监街,位于雍和宫和安定门之间,是北京城内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街内有始建于元代的国子监和孔庙,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各主体间参与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从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视角展开研究.借鉴网络治理理论中罗茨的政策网络治理理论框架,以北京国子监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确定历史文化街区参与的网络结构及其特征,并结合国子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参与的实际进行研究,可以看到议题网络和生产者网络中多数主体缺乏参与能力与意识,政府部门的保护管理手段与政策也无法有效激发社区、市场和第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保护热情.对此,我们建议如下:一是改变科层制的垂直层级管理体制,增加政策社群网络和府际网络同政府部门的有效互动,在保护参与网络中设立统一的街区保护管理部门;二是提高社区、市场力量及第三方保护力量在街区保护中的作用,提升议题网络和生产者网络在保护参与网络中的影响力;三是建立保护参与的网络治理机制,建立专业网络与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之间的互赖性关联.  相似文献   

5.
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序季羡林计算北大的历史,我认为,可以采用两种计算法:一个是从古代的太学算起,到了隋代,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此名未变,而且代代沿袭。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而北大所传的正是国子监的衣钵。这样计算,一不牵强,二不...  相似文献   

6.
唐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书学、算学和律学共七学,广文馆在这七学中设立时间最晚,是在玄宗天宝九载七月才设置于国子监中的。它之所以设置,是由于当时生徒离开国子监,给国子监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是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当时的官学教育产生了危害。它设置不久,就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统治者不重视等原因,它失去了自己的所有馆舍,搬到国子学中去了。根据现有的史料,特别是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可以证明,广文馆在搬到国子学中去之后仍然存在于国子监中,继续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田 《北京纪事》2014,(5):109-112
成贤街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毗邻著名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和充满小资情调的五道营。在浓重的宗教气氛和文艺氛围中,它以优雅的文人气质独立其中。在这条古老的胡同内,横跨着四座刻有“成贤街”和“国子监”的彩绘牌楼,街道两旁遮天蔽日的古槐将红墙黄瓦掩映在一片绿阴之中。尤其是盛夏时节,枝头上一丛丛淡雅的白色小花散发着幽香清洌的味道,充满了整条长巷。胡同的中央,有一组古建筑群,突显出它的与众不同,这组建筑就是孔庙和国子监。笔者曾在国子监内工作,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留有深厚的感情,国子监虽然现在改为博物馆,但记忆中的那个老国子监却是历久不忘。  相似文献   

8.
李束  秦及 《社区》2005,(13):50-53
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有一条肃静整洁的街道。这条街在古槐的簇拥下,盛夏浓荫蔽日,隆冬银装素裹。从西向东走进街去,依次有4座光彩夺目的牌坊,耸立在街中。这就是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街,它不但是中国最重要的街道之一,还是北京保护最好的古文化街。在国子监这条闻名中外的长街北侧,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和国子监。因这里保留有4座牌坊和下马石碑,便成为北京仅存的建有4座牌坊的古建筑街道,也是京城著名的人文景点。1984年,此地定为市级文物保护街。它独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到这里来参观。元代…  相似文献   

9.
馥碧萱 《社区》2014,(26):31-31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相似文献   

10.
国子监是我国元、明、清三朝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所古代公办大学建筑。它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位于北京东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成贤街),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  相似文献   

11.
国内科举制研究在1921—2007年近86年里,经过长期跋涉逐渐走向繁荣,科举研究成果蔚为大观,"科举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未来的科举制研究应避免落入传统的"学科壁垒"的窠臼,并加强科举制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科举文献是指直接记载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的文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或严格意义的科举文献是指独立存在的专门的科举文献,广义的科举文献还包括非独立存在的科举文献.科举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自成体系、具国际性、命运多舛.科举文献的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命运也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废为宝的转换.科举文献从一个方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的学科构架,使科举学这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学得以逐步成为显学.  相似文献   

13.
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制在长久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文化、政治等多项功能,并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宋代以后,科举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所以从门第社会走向科举社会,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摆脱人情困扰,追求社会公平。受此影响,中国社会至今仍有解不开的"考试情结"。  相似文献   

14.
科举考试兴盛于唐宋时期,开通了平民入仕的道路。读书人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创造了一些雅致的表示科举及第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出自《尚书》,有的来源于《庄子》和其他古代诗文。本文以时代为线索,对这些典故词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进一步探求科举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皇帝处于罗马帝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即使在不列颠这样的偏远行省,通过一定的途径,皇帝仍使自己的权力在居民中实现了合法化。遇到紧急军事情况,皇帝会出巡行省。但了解行省要求更日常的途径是批复来自行省的申诉。在希腊罗马文化中,人与神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是不死的和强大的,皇帝的所作所为容易突破这条含糊的界限,把皇帝的地位从人上升到人神之间。广泛流行的帝王崇拜集中体现了臣民对皇帝权力合法性的认可。但皇帝统治主要满足于对来自下层的压力和要求做出反应,具有被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科举迷信有祈梦、算命、看相、占卜和所谓因果报应等各种表现.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科举迷信尤为盛行,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宋代科场竞争空前激烈,无法把握自己在科场上的命运,从而给士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迫切希望预知吉凶,并求得神灵的保佑;二是科举考试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亦即"幸与不幸"的存在,助长了命运说的流行;三是有人借助科举迷信宣扬因果报应,以劝世人积德行善,对科举迷信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科举迷信不足信,且它对考生所产生的消极面也大于积极面,因而必须加以破除.在今天,科举制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只要有考试,就会有竞争,就会对考生产生精神压力,就容易出现各种考试迷信,从而阻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因此,考生只有破除各种考试迷信,以真才实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考,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写了各式各样的鬼 ,学人亦多有品评。但其中的“鬼书生” ,作为一个群体 ,却鲜为人论及。该文认为 ,作为群体的鬼书生 ,既有突出的共性特征 ,又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他们表现出的那种“科举情结” ,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广大读书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唐摭言》所记载的这两句诗,讲述了唐代科举史话中颇有风趣的两则习俗故事,但却一直为古今文人误解。本文例举了大量史实,正确地解绎了这两句诗,使这两则习俗故事以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科举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在西方,美国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最多,不仅大量的论著涉及科举,而且有多种专门的科举研究论著问世。美国的科举研究内容丰富,最为集中的论题是科举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以及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美国科举学以实证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通过对美国科举学概况的述介和评析,可以看出西方科举学与中国传统科举研究的不同旨趣,并为中国的科举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科举法与科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举法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出发,认为科举法设计了一套考官之间、考生与考官之间相互监督的制度,具有重视程序建设、相关规定严密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重视礼在科举制度中的价值,道统与法统相统一、公平性等特点。科举法与科举制度关系十分复杂,它是科举制度的护航者,但在一定情形下也与科举制度的目标相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