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始自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极大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文化观念、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进行理论创新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因而,抗日战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而且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第二次历史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其指导中国革命以来,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思考的问题.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解答.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形成和提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应从该命题的初期萌芽、理论准备、实践基础、思想文化氛围和组织保障等诸方面来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从"第一次结合"继续取得进展到"第二次结合"的提出并取得积极成果而又遭至严重挫折,再到"第二次结合"的重新开始及成功推进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则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又到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从否定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到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三次大的转换.认真总结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达到成熟,倍出成果的时期,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时期,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应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应在现时如何进行治党执政,都有着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研究者主要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而忽视了它的文化运动背景.这种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理解上的偏颇,即只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本文提供若干鲜为人知的史料,说明在毛泽东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中国化的问题,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化"的阐述既吸取了当时理论工作者的观点,又大大高出于他们的思想,具有经典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两个"老祖宗"都不能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总结和概括。中国  相似文献   

7.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在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献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有一个发展过程。在系统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一度不使用这一命题的原因,并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实质,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义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和民族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确立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方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总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核心理论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给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并将其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前提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创造是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给予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判断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处发展阶段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选择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确立以正确指导,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正确指导。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历史发展主体的价值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5.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7.
面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过度弘扬所陷入的理论困境,以及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无度发挥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致力于解构作为现代主义深层本质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解构现代主体性的同时,又努力在现代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后现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南朝宋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