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延异","延异"指的是翻译时存在的时间、空间差异.由于两个文本和语言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形成了原文和译文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翻译过程既改变了原文又改变了译文,因此也使原文及原语得以获生."解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译性"不意味着译者不应该翻译,而意味着在遵守经济性法则下,在译文中创造原文本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差异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保护."解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成分,才是我们借鉴"解构"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从林语堂看翻译“文化间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文化间性"思想是翻译文化视角研究的重要指导哲学,其理论渊源上有着需要澄清之处。本文首先试探讨这一思想的源起及其蕴涵的深层逻辑,然后选取了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浮生六记》的译文阐释翻译的"间性"思想给译者带来的影响,进而揭示了翻译文化间性哲学的终极追求是超越文本的,是强调关联性的文化交际理念,更是倡导多元文化平等对话并实现文化秩序重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4.
福建重点高校“学校概况”的语用性翻译失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拓展,如今国内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双语的方式建设网站。高校英文网页的"学校概况"部分是高校信息展示的门户,更是体现学校实力,吸引海外学者,从而达到合作办学目的的重要媒介。翻译失误的多少是评价翻译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高校网页外宣效果的因素之一。高校英文网页中存在的翻译失误必然影响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进而损害学校的形象。以功能翻译论中的"翻译失误"理论作为指导,探讨福建省重点本科高校网页"学校概况"英译的"翻译纲要",参照平行文本,分析其中存在的三种语用性翻译失误,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译文改进意见,以期达到提高福建各重点高校办学知名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旅游资料对旅游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关联理论的引入对旅游资料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对于原文中暗含的信息意图要予以明示。这种化"暗含"为"明示"的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归化"性明示;另一种是"异化"性明示。译者通过这两种手段帮助译文读者在付出必要的处理努力后从译文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补偿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在降低不可译性的同时,作为一种翻译思维指导文学翻译。《雪国》中有关日语"体"汉译的翻译补偿类型和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译文的不可译性,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质的平衡,对日本文学作品的汉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中所讨论的"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在科技翻译中也存在。科技翻译应分两部分来考虑翻译原则:一部分是除核心词语以外的部分,这里基本不用考虑"形似"与"神似"的问题,译文只求"准确,易懂"。另一部分是核心词语的翻译,即新出现的科技词语的翻译。翻译核心词语的时候,译者应该尽量争取做到译文与原文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相似文献   

8.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现实。这是由翻译所基于的翻译参考资料中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两种语言范式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导致的,我们把由上述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信息不完全重合、对等的客观规律称之为语码转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此理论来终结关于语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傅雷据自己的翻译经验并借用中国传统画论提出了翻译应求"神似"。其内容包括:用中文创作;译笔流畅;风格近似等。故此,"神似"应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因为它有具体内容,可用来衡量译文。而钱钟书的"化境"则为最高理想,因为"化境"有消解或解构翻译的倾向,既不可实现,也不可操作。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对于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由于其形式精炼而意象丰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得尤为突出.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其诸多诗歌译文创造性地对原诗进行叛逆,实现了译文的增值效果,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三美".  相似文献   

11.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各异,行文结构与谴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因而在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矛盾不断妥协、不断变通的过程。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源语先入为主的影响,译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亦步亦趋,使译文不合的语习惯,形成所谓的“翻译腔"。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列举“翻译腔"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减少和避免“翻译腔”的途径,以使译文更接近于“信、达、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文本翻译的简要回顾,结合对其中某些译文的剖析和探讨,阐明了"总体审度"和"微观分析"在翻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并揭示出它们两者与"传神达意"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为文化典籍文本翻译指明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陈鸿璧是中国翻译史上女性译者进入独立翻译阶段的标志,被称为"陈高雅女士"。"高雅"指陈鸿璧以"醒民救国"为其翻译宗旨,以其各译本为媒介,向当时愚昧落后的中国国民传播西方先进思想。译文语言颇具特色: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得到众多读者青睐;重视人物心理描写,通过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中国读者主动独立思考,增强心智,以期唤醒民众拯救当时岌岌可危的中国。陈鸿璧的"高雅翻译"反映出中国第一批女性翻译家的时代精神和面貌。  相似文献   

14.
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译者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译者追求的不同能反映出译者的翻译观,会牵涉到译文的标准,当然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等"理论,依靠读者反应确定译文的优劣,但不是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其他中外翻译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许多翻译实例都可以体现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的译文的弊病.译者应该追求"最贴切的最自然的对等表达",译文应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不应该是贴近或照搬原语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译者抱着"启迪民智"的功能目的大量译介外国小说,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小说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和实际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很强的"功能"意识,译文普遍存在着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范去化解源语文化形式的"归化"现象.这种"归化"策略的选择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与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和动机有关.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翻译理论主张译者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其原则正可以解释中国近代翻译小说中出现的"归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朱纯深借助中国传统智慧,把翻译的本质简言为"橘逾淮而为枳",翻译现象中原文到译文的变化可以说是橘到枳的变化。本雅明认为译者通过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语言碎片互补彰显上帝的纯语言。不同的译者在实现橘到枳变化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翻译方法,采用不同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7.
"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概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翻译等值实质上是个变量,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相对性。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论往往从源语出发,事先设定等值的种种条件去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并以此为标准去评判译文的优劣。然而,由于翻译行为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语境的制约,往往不能达到所谓的完全等值。因此,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视角.从目标语出发去观察和描述译本中的实际"对应"情况(包括等值和不等值的情况),并对影响和制约等值实现的诸多因素作出解释.进而探求翻译等值的规律性.并且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符号和语意层面的交际行为,更多的是两种文化间相互尊重差异、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一个中介。纵观整个佛经翻译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间既有作为"他者"的印度文化的胁迫式传入,又有作为"我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在翻译中,之于"他者"的"我者"对他文化的从拒斥,接受到融入的更新认识和自我建构,促使了佛经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实现了文化大融合。间性思维在佛经文化翻译中的逐渐彰显,佛经翻译事业也由衰及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波波维奇和霍尔姆斯的"元文本"理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根据"元文本"理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翻译是反映的反映,即翻译是一种元语言活动,翻译文本是一种元文本.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元语言活动可以揭示翻译的本质,为解决可译性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可以提高译文和译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