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中国改革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并且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阶段。概括言之,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进程中,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人口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创新了如此辉煌的经济成就和发展奇迹,也从未在如此规模的共同体内经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转型。中国发展、转型与崛起的宏大历史进程,无疑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诸多关键性挑战和议题,包括经济持续增长、科技造福人类、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城镇化等提供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独一无二的社会实验场景"(1)。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和评析,更向中国学者提出了必须应对的知识挑战:基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进程,概括中国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上发达国家无不是城镇化率较高的国家。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经济转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不仅决定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本期“专题研究”特邀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研究》首席专家张桂文教授主持,选取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农村病”与“城市病”、农业转移人口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及中小城市产业支撑不足等四个相互关联的症绔『生难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够对推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并对相关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青壮红利"渐减,引发部分学者对老龄化的担忧,"人口红利"骤然成为学界与社会的流行话语和政策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人口红利"基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形成的庞大的自然人劳动投入和大规模消费促进社会生产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理论,但这一过程必须以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假设前提,这就引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愿景,提出了人类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平衡发展的全球议程,也提出了以人类文明史的"长时段"视角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的中国立场,这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的议程设置。随着21世纪30年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革命性创新将极大冲击单纯依靠人力(体力和智力)劳动投入的传统理论,并重构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汉娜·阿特伦所说的"人的条件",也将深刻改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有关人口增长理论的逻辑前提,总结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并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下建设全球协同性的"人口—资源"平衡机制,同时为全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预留政策空间。  相似文献   

4.
激进民主主义在法国社会转型期的崛起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的历史进程,而且也为人们对现代化过程中一种共性现象的把握提供了典型个案。应该说,激进民主主义与重农学派、立宪主义等思潮一样,都是作为应对当时法国社会转型困境的特定方案而面世的,而它能在与其他思潮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最终胜出,成为左右法国大革命的意识形态,则是当时法国特殊的“转型社会生态”影响的结果。在现代化进程中,只有按照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努力改善“转型社会生态”,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约束激进主义的发展空间,有效防范激进主义运动在转型社会被激活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通过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共振作用",以"沟通行为的合理性"力量为支撑,从"公共领域"到"生活世界",完成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策略行动"到"沟通行动"的视角转换,由此,其理论重心也从"现实的沟通共同体"的比较研究转移到了对"理想的沟通共同体"的批判性重构。相对于哈贝马斯所讨论的"政治公共领域","中国式"的公共领域的存在,是以实现"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现代化目标"为最根本的命题。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公民的社会生活日趋法治化、理性化,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明晰,从深层意义上说,全球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浪潮为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6.
建设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已成为中国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通观全球网络社会治理模式,有法治偏向与自律偏向之别,亚洲地区国家特有的管制方式,有一定的短期行为倾向。指涉所有网络社会主体的多元治理,正日益成为基本共识。中国的网络治理问题,其出发点是社会力量的觉醒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通过有边界的网络治理民主,推进现实民主,并逐步建立起高水平的协商政治体系。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一种思想变革,其政治转型的价值在于:通过网络治理权的合作,推动全社会在重要议题上的政治协同,既寻求网络管理政策的新共识,也努力达成现实治理观念的新平衡。基于这样的理论框架,文章给出了建设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一系列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潜存着实现人的本质的逻辑线索及其相应的价值旨归和实践指涉,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实现人的本质的价值遵循和实践路径。以人本逻辑战胜资本逻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态全新超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强化的理论价值;针对国际社会“异化”症结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方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发展的社会价值;在追求代际公平中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且充实的历史价值。通过发展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国际组织建设、促进国际秩序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本质、社会本质和“类”本质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近代中国各种变革的理论范式有两种:"反三座大山的革命范式"和"现代化理论范式"。笔者以为,还可以有第三种研究范式,即转型社会理论范式。在转型社会理论范式中,近代三次变革与当今改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构性。近代三次变革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南辕北辙、权力资源匮乏、无理又无节的症垢恰好也是当前改革开放应该极力避免而又极易堕入其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特色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遵循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对现代化不懈求索的历史逻辑,淬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之中。在价值旨归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于个体层面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于社会层面指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世界层面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对于"社会"这个概念,社会学文献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用法:与"国家"相对应的"社会"概念(相对独立于"国家"行政系统之外的那部分人类交往领域),与"共同体"相对应的"社会"概念(一种与"共同体"完全不同的人类群体类型),与"个人"相对应的"社会"概念(泛指人类个体以特定形式形成的各种群体或结合体)。所谓"社会建设",就是要对第三种含义上的"社会"当中今天依然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的那些结合体本身(家庭、家族、宗族、村庄、社群、社会网、各种正式组织、社会团体、国家等)进行"建设"。它一般包括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具体到现代社会建设,其主要内容就是:优化人口品质、完善保障机制、推进自由平等、理顺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1.
<正>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2.中国特色人口研究理论话语体系建设3.人口长期均衡高质量发展研究4.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迁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5.后小康社会人口发展的新格局、新动态研究6.转型时期婚姻与家庭的变迁研究7.健康中国建设相关问题研究8.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9.后脱贫攻坚时代相对贫困长期治理研究10.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伴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风险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因风险而引发的生存困境与危机之中。风险社会具有世界风险的特点,对人类生存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中国思维、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世界风险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其生成的内在实践逻辑;人类对自身风险生存的自觉与反思是其生成的理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是一种理论创新。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因而是治理世界风险社会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上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探讨职业的社会分层的理论视角,说明当代社会分层的基础及与现代化的关系。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型与中国社会分层的关系为切入点,说明当代中国在社会分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面对人类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不同的民族国家与不同的民族在发展轨迹上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对于不同族群来说,"现代化"通常是一个文化相对论的概念,对之理解是多元的。少数民族对"现代化"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影响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内,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可能不同步,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其结果一方面可能是少数民族群体对冲击的适应,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冲突与抵制。对于一个多民族社会来说,少数民族传统社区的居民是否具备面对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型所需要的必要的适应能力,是转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前景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逐步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型,二是由于社会变迁与本民族文化冲突而导致少数民族向"民族中心主义"文化靠拢。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与风险、危机、机遇等境况相伴,而一次次的磨砺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反思与进取中,人们的价值观会随之变化。任何社会都无法规避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选择与意见的表达。南非是非洲大陆现代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在高风险社会发展环境与文化转型双重背景下,透视南非青年在个人发展感受、国家发展期待与发展选择、个人发展态度三个维度上的价值观表现,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维度去了解非洲社会发展现状。非洲青年的发展需求与相应的发展价值观,是我们观察非洲社会发展环境和状况的重要指向标。研究南非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将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成果惠及非洲青年,实现中非发展合作的精准对接,提供理论与政策视角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其实质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这一变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曲折复杂的过程后,至今天又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和关键的时期.伴随着现代化的实践,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为了这一转型能够更加顺利进行,本文将在概括中国现代化进程实质及特点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内在机制,从而有利于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一条现代化文明新路。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发展理念,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续写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中国新现代性,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既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又重塑了人类文明发展类型和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倡导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生命共同体,有力回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文明之问。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多元共生加强文明交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加强文明治理、形塑人类文明格局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性问题与现代化的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性的反思是现代化深度发展的产物.现代性在整体上以历史的断裂为其特性.这种断裂表现在现代性的动力、制度架构与日常生活理念三个方面.中国是在现代性的普世化进程中与现代性问题遭遇的.中国的现代论说,在现代性问题上具有通约性."五四"在现代性的断裂背景上获得辩护理由.而现代性具有中国的特殊问题性,在自我认同的基点上,筹划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现代性格局,已经成为我们讨论现代性问题的当然取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考察了社会角色现代转型对人口生育水平变动的影响,认为:社会由静态封闭的传统乡村转向开放流动快速变革的现代城镇,这一变迁带来中国人社会角色整体性的根本转型:由群体转向独立,由"家人"转为"社会人",由"熟人"社会转换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活动由个体素质主导取代了血缘和宗族的规模依恃;女性则由依附从属性角色走向独立自主。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低生育水平社会的自生成机制,因而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将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被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此进程中,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也开始了艰难的近现代转型。家庭伦理近现代转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三个阶段均具有自己特殊的背景和特点。在各历史阶段,孝慈精神都始终未能摆脱被批判、被摒弃的命运。事实上,孝慈精神植根于血缘亲情,具有人类生活的普遍性,既适用于传统社会,也有用于现代社会,理应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成为构建现代家庭伦理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