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BS传播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BS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日益成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之外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探讨BBS传播的舆论形成和传播角色变异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阐明了BBS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整合性、互动性、针对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舆论是民众社会心理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公共事务为导向。每一个舆论都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拓宽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手机能够促使信息快速传播的舆论的有效形成,但是也会引起社会恐慌。通过全面了解手机舆论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在与传统媒体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手机舆论监控与引导的方式,为打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手机舆论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舆论定势是公众在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下,对社会生活作出定向反应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状态使不同的社群对杜会事件的认识与解决带有特定的倾向性和趋向性。新闻信息及其传播是社会舆论生成最广泛、最大量使用的渠道。舆论定势生成的外部要求,是舆论客体的具体可感性与舆论主体置身开放的文化环境。为此,当前新闻信息传播中要克服“信息洪水”与“信息饥渴的”缺陷;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调控者应建立更多的价值共识。舆论定势生成的内驱力,产生于舆论主体的内在信息需要。所以,新闻信息量的科学把握和信息质量的不断优化,成为当前新闻改革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赋予了公众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信源、传者和受者等多种角色,加上其即时推送信息、互动传播以及庞大的用户数量等优势,对社会事件的介入和参与能力越来越强,使舆情自下而上形成并蒸腾,打破了原有舆论格局中政府、传统媒体的绝对中心地位自上而下传播信息的格局,成为舆情传播的新途径和聚集地。以多伊切的舆论生成的"瀑布模式和蒸腾模式"来阐释微博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在形成机制上的不同,观察这两种模式下生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冲突与重叠,有利于对新媒体与舆论关系的整体把握,为政府引导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讯技术的发达为微信舆论的传播提供了传播载体,移动讯通工具的发达加速了微信舆论的交互、交融与互动性,高校学生通过微信了解、挖掘与传播信息的局面空前繁荣,微信成为学生搜集信息、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当前舆论媒介传播路径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移动性更高、渗透性更强、集中性更突出,在新媒体日益繁荣的网络新时期,高校传统引导模式对微信舆论难度越来越大,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时代舆论形成的主要方式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通过相关信息的传播而形成,传播的类型和方式对公众舆论有实质性影响。大众传播时代舆论形成的主要方式,一是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同质信息;二是传播“舆论领袖”的意见。总体考察大众传播时代舆论的发展态势有三方面明显的特征:新旧舆论代谢加速,舆论质量大大提高;较大范围的舆论有可能形成,但小舆论群趋于增多;舆论的敏感性增强,其功能趋于吻合国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舆论传播极化现象促成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扩散和升级.触发事件、舆论信息串联、群体组织结构特征以及社会境遇压力几者交互作用导致群体性事件舆论传播极化现象的形成.加强舆论传播管理,允许自由信息流动,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抑制舆论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从而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网络媒体扩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原有界限,新技术带来的“自由”对既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冲击,弱化了社会控制。而网络舆论使传统舆论有了新的载体,网络的互动性、匿名性、个人发言的随意性和海量性,使得网络论坛、个人网站、博客等成为信息穷人和边缘人群发泄的场所。本文从法律、网络伦理、社会控制几个方面论证了对网络舆论的调控手段。负面影响不是某一种方法手段就可以消除的,必须从各方面配合协调,除了硬性的“控制”,还需软性的“引导”,引导与调控并重,才能使网络舆论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舆论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舆论现象,它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同时,也可能对政治认同、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面对网络政治舆论中存在的情绪化表达突出、网络民意的偏颇性、群体极化倾向严重和传播信息失真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民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完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以正确引导网络政治舆论、加强伦理道德与网络立法相结合以规范民众的网络行为、增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以扩大主流政治舆论的影响力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治理,推动网络政治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舆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网络的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也给网络舆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群体极化现象在中国网络舆论中表现为民族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其成因有个性化传播带来的信息过滤、群体盲从和社会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在为公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发挥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舆论载体。本文通过对广播媒体的传播特性、当前我国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提升广播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广播媒体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共空间视域中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出现与普及导致社会控制弱化,公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传统的单向度舆论引导方式变得无力。舆论引导要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就要适应和谐文化的构建要求,重构内含先进思维的话语体系,从而探索出一套可行且有效的操作模式。与整个中国信息传播事业的变迁同步,新时期的我国大众传媒不仅要发挥自上而下的传播信息、教育娱乐的功能,而且应成为下情上达、沟通交流的平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真善美、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视域中的舆论引导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权力部门向公众的传播,还包括自下而上的传播,即公众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和引导组织(政府)向公众期望的方面发展。在这种新的舆论引导模式中,媒体充当的是权力部门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折射出改革阵痛与体制弊端,是多种复杂因素长期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直接诱因离不开信息的广泛传播.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群体性事件正面和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形成网络舆情气候,群体性事件升级演化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网络舆论.公共话题上的聚合、公共舆论场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引领、媒介间的议程互动等分别提供了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的前提条件、重要平台、引领者及催化剂.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民意,执政者必须更新执政理念,适应网络化生存,尊重网民自由表达权;适时引导网络舆论,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度干预,确保国家舆论安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论坛舆论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七大指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一个基本方向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发展基层民主。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舆论管理手段在网络舆论管理的失效使网络舆论管理近乎真空。文章针对现有网络舆论的主要阵地网络论坛,利用现有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舆论中的主体和传播的信息进行分析,将网络中众多的舆论传播主体纳入舆论管理中,并对网络舆论传播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从而实现网络舆论的真正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PX事件中舆论生成与演变过程的分析,揭示出新媒介技术条件下影响舆论传播的一些关键因素,认为风险信息的公开是引发舆论争议的起点.而传统媒体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失语与噤声则反而激化了网络舆论,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进而推动了情绪、话语舆论向行为舆论的转变。为此,政府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关注网络舆论,采取“疏”而非“堵”的沟通方式,与公众进行公开、坦诚、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树立可信赖的政府形象,方能有效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6.
高校BBS传播及其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已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本文实证分析了高校BBS的言论特点及其发展和演变规律,并对将BBS管理纳入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的重要机制进行了探讨,以促进BBS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地方新闻网站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党和国家的"网络喉舌",其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具备诸多其他网络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利和优势。但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地方新闻网站不仅未能有效发挥这些舆论引导优势,反而呈现出舆论引导观念滞后、舆论引导艺术不精以及舆论引导技术落后等问题,使其社会整合力大受限制。所以,地方新闻网站理应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地方性话语优势、注重深层意识形态植入、整合信息资源等方式,提升其舆论引导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是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其舆论的传播也呈现出非常态化的特征.本文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动态和舆论形态两个维度的具体分析,清晰呈现出群体性事件中的各舆论要素的互动关联及其对舆论消长更迭的影响,揭示出群体性事件中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特殊性,从而为今后的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构建与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必须坚守宣传舆论阵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宣传舆论阵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既遵循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又体现了中国宣传事业迥异于西方传媒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使命。党在革命历史时期的宣传工作呈现出全局宣传、全党宣传、全媒宣传的特征:在工作布局上,注重跳出部门划分的局限,将新闻宣传工作融入全局工作中;在行动机制上,贯彻“全党办报”思想,鼓动每位党员投身到群众宣传工作中去;在媒介形态上,综合运用印刷、口语媒介等全媒传播手段,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坚定历史自信,从党的宣传动员工作史中汲取经验。新时期做好宣传舆论工作,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以变应变,顺应传播、国际格局的深刻变迁,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宣传舆论阵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0.
媒体和网民个体是互联网舆论演化的主要参与者,在舆论演化过程中,媒体会对舆论话题的传播及个体观点交互产生影响,同时,个体观点也会对媒体观点产生反馈作用。媒体的参与加快了舆论话题的传播,缩短了舆论观点演化的弛豫时间,提升了个体对舆论事件认识的积极性;媒体的影响范围和报道力度越大,媒体对舆论观点演化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