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本文概述和分析了汪榕培先生的典籍英译思想,指出其要点是:中国译者全面地译出典籍义不容辞;典籍英译与研究要结合并进;典籍英译总体标准是"传神达意";典籍英译中"比读是复译的基础,复译是比读的升华"。这是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代表当代典籍英译与研究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典籍英译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突破已有的批评范式进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因此,文章梳理了中国典籍英译研究已有的四个批评范式,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翻译应兼顾文本与文化,传递隐含的文化信息也就成了典籍英译成败的关键。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词句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以《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为例,主张以传达源语文化为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典籍英译与文化生态平衡——以汪榕培《诗经》英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汪榕培教授的《诗经·硕人》英译为切入点,从几个新的角度考察了典籍英译的特点和作用,认为推广型的典籍翻译有利于文化传播,但不利于文化生态平衡:而学术型的典籍翻译有利于文化生态平衡,但不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即不易于在普罗大眾中传播。因此,本文强调:推广型的典籍翻译可以适度发展,但不应成为主流;从长远看,学术型的典籍翻译更应得到重视和提倡。  相似文献   

5.
洪堡特认为:原作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辩证的;针对不同的受众和翻译目的,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要充分发掘译入语的潜能;典籍翻译的首要标准是"简单忠实",最高目标是让读者领略到一丝异国情调;多译本并存是必要的,因为翻译是同样精神的不同影像,每种译文只是传达了能把握住和能再现出的那部分精神。洪堡特的这些思想对汉语典籍英译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活动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借助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理论,分析了旅美学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本,指出其译文在语言、文化和文学三个方面既具有汉语语言文化特质,同时也具有英语语言文化特质,表现出典型的杂合特征,对促进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试图寻找能够指导古典文学翻译批评的准则.从翻译批评的本质谈起,简要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通过总结分析他人的翻译批评标准,最后得出王宏印教授的六标准可操作性最强,对开展文学翻译批评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着拓展标识语的翻译理论研究,促进实证研究深入进行的目的,采用描述性翻译批评的方法综述了本领域的翻译研究现状.发现标识语翻译研究存在研究对象呈静态,不利于触及问题本质;研究区域化,各地自成体系;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权威话语缺失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此,翻译界应将标识语的美译研究上升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性和规范性结合的研究高度,以对城市标识语的翻译起到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对翻译批评视角转变和翻译批评层次划分的讨论,来论证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由于翻译批评视角的转变,当前的翻译批评所观照的对象比传统翻译批评增多,其层次性也愈益明显。而随着翻译批评主客体的变化,翻译批评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动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佛经翻译始于东汉,于唐朝达到鼎盛。东汉至三国时期为早期的佛经翻译实践;两晋时期逐渐开始对以往译作的翻译批评;隋唐时期初步形成佛经翻译的理论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又指导译场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不朽的经典译作。因此,佛经翻译时期的译论发展模式呈现出"由翻译实践到翻译批评,再由翻译批评到翻译理论,最终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环形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论翻译单位的两个阶段——"句本位"和"篇本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单位经历了词层、句层和语篇层三个阶段,此过程体现了翻译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功能的发展趋势.笔者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单位"句本位"的局限性及"篇本位"的合理性,指出只有从语篇的层面研究翻译,才能全面、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12.
关于翻译的方法历来为各种学派争论的焦点,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透过众多译法主张,不难找出他们所恪守的一条准则,即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检验一切翻译理论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本文从直译和意译的基本定义出发,依据翻译的标准,针对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分别加以阐述,究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翻译活动中各自所遵守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这两对矛盾缺乏解释力,也无法为译者在翻译技巧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符号学和语用学介入翻译领域,形成了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和语用翻译观。作为两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它们虽然提法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一致性:译者可以跳出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束缚,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达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在不同阶段培养相应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其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这是两种概念不同,目的相异但又相互联系的教学设计类型。本文尝试由语言教学理论和语言教学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在概念和目的上不容混淆,但二者教学上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5.
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翻译理论,正逐渐运用到各种体裁的文章的翻译中.以往翻译美学更多地被运用到文学翻译中,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科技英语翻译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翻译美学.从准确美、简洁美和逻辑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加深,翻译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翻译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直以来颇有争议。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对译者角色的理解和社会预期也相应提升。近年翻译界讨论的"归化"、"异化",其实也包含翻译伦理问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实践涉及译者译作的多元文化态度、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原文重写的尺度、译者的责任等翻译伦理方面的问题。作为译者,在翻译时有必要对相关伦理问题有所思考,并体现在其翻译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尊重多元文化、沟通多元文化。但翻译伦理的内涵与外延究竟是什么,应保持在一个什么度上,作为翻译研究,更应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翻译领域一直存在着直译、意译的争论,后来又演变成为关于归化,异化的争论,这两对概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文章从两对概念的争论出发不仅探究了两者在文本选择、传译、目标人群、使用的主要领域和使用动机层面的不同,还简要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翻译等值是保持源语与目的语的信息对等。新闻标题是信息功能的语言栽体。本文通过对新闻标题的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对新闻标题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翻译策略的变化反映着翻译理论研究范式的发展和变化,翻译策略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特殊翻译形态的自译本身具有生成性、过程性和内部回应性的特点,可以为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个内视角,增强了对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源于语言学的语篇的概念不仅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对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语篇概念基本知识的介绍,探讨了语篇意识对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运用语篇知识进行英语翻译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强调语篇意识对英语翻译教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