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九十年代初,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开端标志.中经《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创作立场从此前的先锋漫游终于走向民间回归。作为体现真正民间回归精神之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回归的彻底性体现在民间叙事话语、民间记忆中的历史形态以及民间平等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推动了"黑色幽默"这一文学表现形式在中国作品中的广泛应用。许三观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充满痛苦的生活以及令人苦笑的挣扎经历给读者以震撼,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要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许三观卖血记》在“无所事事”的叙述里逼近民间的生活事实,在对两个人的故事的讲述中表达了作者对民间不平等的生存法则的看法,借助许三观这一形象,余华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生命主题。《许三观卖血记》与余华前期先锋小说比较,不同的是它由超现实的虚构转向呈现客观事实,而满怀温情和揭示残酷是余华不变的情感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4.
风中那首歌久久不散——《许三观卖血记》精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三观卖血记》以十二次卖血仪式,抽象出傻子许三观的一生。仪式化的小说像戏,像诗,也像歌。举重若轻地勾画出无休止的生死锁链中生命的本然情态。此种情态往往潜隐着神性。  相似文献   

5.
《许三观卖血记》是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很值得称道。读者在阅读时的确可以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作家的语言像流动的音符、循环的乐章,回环跌宕,上下贯通,一气呵成。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小说语言这种极强的连贯性来源于多种衔接手段的巧妙运用,主要有话题连续、概括词替代、同语复现和排比等。  相似文献   

6.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小说一直向人们展示着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长篇小说《兄弟》是余华的新作,它继承了早期先锋小说的某些特征,但抛弃了其中的简单,具有丰富而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余华 ,在当代文坛上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 ,他的创作已经引人注目。他的写作以迥异的风格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审美期待。他创作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让人们不知如何评价。小说大师米兰·昆德拉曾说过 ,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 ,而是世界日益成为陷阱时对人类生活的探索。余华正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活着》标志着余华的思考和探索已步入成熟 ,已经从他前期作品的对人性凶恶的愤怒和焦虑转移到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并且在黑暗中寻找生命的灵光 ,把人性带入了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抚慰。《许三观卖血记》却道出了一个凡夫俗子必然因循…  相似文献   

8.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 ,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彰显语言张力,增强文本表现力,先锋作家余华进行激进的语言实验,创作了一批极力突出能指形式的文本,广受好评。其作品语言呈现出的鲜明的音乐性特征为学术界所津津乐道。本文对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地主的死》中的叠音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其叠音修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呼喊与细雨》对生存绝望的终极性追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分别以生命力和人性之爱对生存绝望的拯救,构成了余华长篇小说精神探求不同的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语言形式、组织规律和语用特征都是该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研究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寄予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从语言的认知属性出发,将民族文化精神纳入教学研究领域,比较中西民族文化精神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提高语言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以一种全新的路向探讨了语用学若干基本问题,从而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论题分析与阐释了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综观论"与"顺应理论"的理论价值,并就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徐渭散文的结构既有以纲统目的“完整性”,又有目适纲宜的“有机性”,这既是其散文结构理论的自觉追求,也在实践上构成了其散文的结构特色,我们拟称之为“网式结构”。在排斥自我表现的文体和场合中,徐渭往往通过结构的经营使不合法的自我表现合法化;在允许自我表现的文体和场合中,其所创作的散文则往往具有“无布置”的结构特征。由此可见,结构的“有布置”还是“无布置”取决于其自我表现的需要,这就是徐渭散文结构的内驱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在日常语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对隐喻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做出科学的阐释,指出隐喻是语言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众多的语法研究著作,以历时和共时语言视角分析表明:句型是语言的中心。从语言结构的认知功能视角分析认为:事件句型是语言表达功能的载体,是形式与功能的实体,是语言的核心。语言知识是事件句型的形式和意义匹配的知识,是以事件句型为中心的知识。因此,从语言的内部结构、修辞和认知功能视角研究和分析英语基本句型的事件句型规律,能揭示语言的本质规律,是学习和应用语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余光中中西融通的语言观出发,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通过对其译作的描述性研究,更为全面地探讨其“西而化之”、“善性西化”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展示其文学翻译活动的潜在动机。通过余光中的语言观反思其翻译思想和实践,既有助于提高对语言西化的认识,也有利于理解其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语言与认知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在科学思维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人的认知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隐喻化来建立学科间的联系 ,最终认识整个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语的弹性空间决定了其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文章以留白的概念为切入口寻求其与模糊语的契合之处,然后从理论视角深入探讨了留白与符号美学、接受美学及格式塔心理学三大理论的内在关联,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留白作为模糊语翻译的一种新取向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从虚实相生的角度提出了文字留白、符号留白及文字与符号相结合之留白三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