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立法是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一种方式,也是利益协调的过程。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人们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和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团通过参与立法为本集团成员争取和维护利益。目前我国的利益集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参与地方立法中存在组织方式不成熟、集团力量不平衡和参与方式不规范等问题。为了平衡利益集团的利益,提高地方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地方立法机关应该采取遏制与平衡的策略,加强观念培育和制度建设,在地方立法中为利益集团建立有效的利益妥协机制。  相似文献   

2.
地方协同立法是不同区域的立法主体针对共通性或牵连性事项制定共同规则的过程和结果。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法律保障是地方协同立法,一体化发展的目的即是解决区域发展利益不平衡问题。区域发展权从人权的高度关怀区域发展利益不平衡问题,是地方协同立法的权利基础和指导理念。立法是一项利益协调活动,为保障协同立法相关区域主体的发展利益,地方协同立法应确定区域平等、利益均衡和开放参与三项原则。根据上述原则,应构建和完善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在横纵向、内外部上的沟通协作机制,建立并优化获益主体与受损主体在重要事项和领域上的补偿性利益流动机制,健全社会公众有效影响协同立法的全过程参与机制以及立法主体间的交叉备案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利益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力阊题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的位阶低等因素导致的,而是保护区的立法未能较好地协调其背后的各种利益关系,没能有效地重新分配或确认这些利益关系。最后,提出了在兼顾环境利益、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与社区居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立法活动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显得空前活跃.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存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冲突、个体利益的差异性等原因,经济立法不可避免地产生负外部性,导致了局部利益失衡.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构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之上.对此,我们应建立利益补偿体系,补偿利益失衡群体的损失,实现法的公平价值,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和谐地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区域立法协调的方式,当前学界主要存在"机构重要论"和"机制重要论"两种观点。区域立法协调实践中,机构与机制相互依存、互不可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国区域立法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当前在区域立法协调方式的选择上,可先行依据省(市)际协议设立区域立法协调委员会,专司与区域立法相关的协调工作。王春业教授所建议设立的区域行政立法委员会延续了"机构重要论"的传统思维,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未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变革成本和运行成本,暂不可取。区域立法协调委员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相关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商标法的目的与利益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标法既要保护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也要保障社会公众涉及商标的利益,协调商标权人的私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商标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商标权人的竞争者的利益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商标法的目的,需要建立商标法的竞争性利益平衡机制。商标法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建立了这种平衡机制,从而能够保障其立法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环境治理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规划城乡布局,统筹治理城乡环境治理立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地方环境治理存在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突出、立法能力不足、立法程序与宪法监督缺失等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环境治理立法过程中,必须协调行业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厘清中央与地方立法的权限,构建统筹城乡环境立法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及相应的地方立法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住宅结建人防工程所有权的界定面临诸多困境,其界定过程中出现的"立法不明、制度不清"问题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和政治经济背景。而具体国情造成的特殊投资模式、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缺失和各方利益博弈不止所导致的司法裁决不定,是住宅结建人防工程所有权难以界定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双层双线机制明析权责和所有权归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平衡各方利益,是目前住宅结建人防工程所有权界定较为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构建城市经济圈是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圈的空间构成涵盖若干独立的行政区域,探索经济圈在协作机制方面的创新,寻求经济圈在协调机制、合作方式、利益调整、社会管理机构等方面的新机制,是经济圈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我国现有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来看,严重的行政分割、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仍是其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圈合作协调发展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经济圈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创新最根本的是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层面的制度性组织机构,并在经济圈内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治理机构,并建立完善的利益调节和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0.
商标法既要保护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也要保障社会公众涉及商标的利益,协调商标权人的私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商标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商标权人的竞争者的利益之问的关系。为了实现商标法的目的,需要建立商标法的竞争性利益平衡机制。商标法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建立了这种平衡机制,从而能够保障其立法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经济学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利益相关者结构。研究结论: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既具有经济活动特征,也具有公益性特征;②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相关者利益属性不仅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了公共利益;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相关者利益分析可以采用层次结构、利益矩阵和SWOT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受个人本位观的影响,利益衡平理论在传统民事赔偿责任领域表现为个体利益的衡平,即以受害人利益为中心,受害人与加害人之间个体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和环境民事赔偿责任领域相关主体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利益衡平理论在环境民事赔偿责任领域出现明显的发展变化,即从个体利益的衡平走向多元利益的衡平,具体表现为以社会利益为中心,受害人利益、加害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存在一定差异.《自然保护地法》立法工作须依赖理论上对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应型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的空间差异,可以将当前相互重叠、缺乏体系的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小区等四种类型,搭建"1部基础法律+4部类型化条例(或法律)"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并可以通过体系化公法、私法制度工具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7.15万公顷,其中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78万公顷,4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4.12万公顷,19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3.25万公顷。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通道的保护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管理较科学,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著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但还存在自然保护区平均面积偏小、区域分布不平衡和管护水平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推进法治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区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维持自然保护区正常运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自然保护区社会影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员工素质。  相似文献   

15.
遗传资源之资源本位性及公共属性决定了遗传资源公权保护之必要性和可行性。公权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契合了保护遗传资源的公共利益诉求,能够为实现遗传资源保护与研发利用之间的良性循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立足于公权保护的视角,加强遗传资源数据库建设、确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机制以及完善防范遗传资源流失制度,成为我们解决当前我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法律中的利益衡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律关系其实就是利益关系,法律则是调整利益关系和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由于利益冲突的普遍性,利益衡平便成为法律中的一个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法律实质上就是对相互冲突的利益,通过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理性权衡,以及对权利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的综合协调,在衡平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和权衡安排。  相似文献   

17.
我国湿地保护中的利益冲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湿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很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地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我国政府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湿地资源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建国至今,我国天然湿地资源减少了60%之多。湿地生态系统在被我们利用的同时也遭受着人类的破坏,这既有人类对该系统认识不足的原因,更有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由此导致的现行保护政策失灵等原因。该文从我国湿地资源的减少情况、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特点、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冲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形成和谐的湿地保护格局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对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的基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四川省独特的自然地质环境,运用计量地理学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65—2015年期间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主要为集聚型;虽不均衡但有向平均分布发展的趋势;已演化成以环四川盆地的高密度分布多核区域和高密度分布片区带为主导、川西和川西南呈高密度片区带状分布的格局。研究还发现:四川省生态功能类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的重心迁移轨迹呈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趋势,逐渐接近四川省的几何中心。  相似文献   

19.
藏族传统文化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几种方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藏族自古以来就十分珍惜和爱护高原自然生态环境 ,并由此产生了保护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宗教礼仪活动。文章在总结藏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种种活动的基础上 ,对其保护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而利用之的功能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