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性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中属于“自然倾向”的东西 ,构成人性的自然本性部分 ,它们本身并不存在善恶的问题。不过 ,一旦进入追逐私利的过程中 ,就有选择与遵从何种道德法则的问题发生 ,这时人性就有了善恶之分。计划经济体制与人的自然本性不相符 ,对此命题的证明可以由经济的与伦理的两方面组成。在规范的情况下 ,市场经济是与人性相符的。它不仅符合人追逐自己利益的自然本性 ,而且还以获利的导向引导人选择善的道德法则。不过市场经济本身潜藏着许多导致道德沦丧的因素 ,因此需要大力提倡与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相似文献   
62.
雍涛 《江汉论坛》2012,(7):45-48
毛泽东《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一文阐明了人性和人的本质,人性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非论与善恶论等问题,是一篇关于人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在实践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3.
清朝官修《明史》中的《奸臣传》列入10人,马士英即为其中之一。他到底做过什么,以致被定为“奸臣”,光看《明史》本传显然是不能完全释疑的。或许正是由于此,马士英与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珅等历史上的所谓“反面人物”一样,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其中尤以贵州本地的学者为多,由民国时期姚大荣作《马阁老洗)录》肇始,之后时有成果出现,主要就马士英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交游、结局、评价等问题作了探讨,且多对马士英带有“洗)”之意,体现了他们对乡土历史的热心及所谓“乡贤”的回护,相关论述也多发表在贵州本地的刊物上。基于此,想要把对马士英的研究更向前推进一步,需要更全面地搜集史料,就有关论题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探讨,并且在立论上要尽量力求客观。应该说,阳正伟博士的《善恶忠奸任评说--马士英政治行迹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达到了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64.
人类怎样至善?又怎样除恶?这既是一个目的问题,也是一个手段问题。为了规范人类社会本身,人类发明了道德和法律两种利器,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善恶之间寻找平衡。善恶是人性的一体两面。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只是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理想与现实的镜像化。  相似文献   
65.
《广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律宗创始人道宣编撰的一部重要佛教文献资料集,其内容涉及佛教思想、儒释道三教关系、佛教与世俗观念之关系等诸多内容。就该书的编撰体例而言,十大类目显示出其在结构上的有序性、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反映出道宣编撰该书时的所具有的学术思想。同时,从该书的编撰及结构安排上来看,可以反映出道宣本人所具有的佛教伦理思想,即对修行者在主体价值观上的劝信皈依、在行为规范上的止恶修善和人文导向上的慈悲济度等等,从主体自身、行为和取向等三个方面集中展示了道宣对佛教伦理思想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66.
小说叙述者在创作作品时,已经给作品规定了隐含读者。老舍小说的隐含读者就是城市普通居民。老舍清楚城市普通居民最关心哪些故事,所以他的小说中多叙述传奇、侠、恋爱等题材。老舍也知道城市普通居民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小说故事大都有头有尾,人物结局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确定,叙述时序比较单一。老舍更明白城市普通居民心理对于善恶各有报应的要求,所以他的小说也很注重关于善人恶人不同结局的描述。  相似文献   
67.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名著<蝇王>是一部独具特色的现代寓言.小说通过对一群英国学童在荒岛上行凶作乱的臂喻性描述,探讨了人类经验与人类本质的根本问题,指出了人性本恶的道德寓意.<蝇王>作为现代寓言与传统寓言有着显著的不同.首先,该书的思想内涵极为深刻、复杂与多元化.它既有基督教思想及古希腊宗教文化的烙印,又深受现代哲学、心理学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及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的影响,同时,它还具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其次,该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等方面,该书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描绘出众多充满生活气息的事件,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生动可信的人物形象.此外,<蝇王>还是一部精彩生动、引人入胜的儿童历险记,有着极强的故事性、娱乐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68.
道教建立了"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论,强调天地自然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形皆含道性",从而建构了作为道教生态伦理基础的普遍的生命平等观。道教还提出了"好生恶杀"的生态伦理规范,并以宗教的积善成仙与善恶报应的观念作为落实这一规范的基本保证。更重要的是,道教将生态伦理诉诸人的道德情感,要求人像孝敬父母那样尊重天地自然,以普遍的慈悲和怜悯之心善待动物和植物。这样,就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69.
本文认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从现代性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不够.现代化进程在文明正值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值效应.这一双向逆反的趋势,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认同历史现代性,因为它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确立人的实践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形成文艺学科的审美独立等;同时,他们也对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如人文精神失落、人的异化、自然生态失衡、唯科学主义思潮等,提出质疑与批判.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寻求各种解决途径,在美学方面,他们肯定善恶相生推进历史,重视审美、文化这一特殊的批判、重构的力量,标举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融和统一为终极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0.
人性善恶问题,是历代思想家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孟子主"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韩愈倡"性三品",宋理学家持"义理之性善"、"气质之性恶"的观点.清代学者焦循以"智,人也;不智,禽兽也"为立论基点,力辨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