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14篇
  免费   1369篇
  国内免费   238篇
管理学   10163篇
劳动科学   1393篇
民族学   623篇
人才学   1361篇
人口学   466篇
丛书文集   14051篇
理论方法论   3173篇
综合类   22786篇
社会学   2809篇
统计学   2596篇
  2024年   178篇
  2023年   755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910篇
  2020年   977篇
  2019年   937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812篇
  2016年   1063篇
  2015年   1791篇
  2014年   4049篇
  2013年   3239篇
  2012年   3669篇
  2011年   4063篇
  2010年   3811篇
  2009年   4202篇
  2008年   4472篇
  2007年   3492篇
  2006年   3034篇
  2005年   3282篇
  2004年   3297篇
  2003年   3043篇
  2002年   2266篇
  2001年   1845篇
  2000年   1437篇
  1999年   632篇
  1998年   358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目前融资体系的不完善、产业链的不完整和房地产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使得养老地产项目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面临资金缺乏的风险.以养老地产产业链作为切入点,分析融资体系构建对于缓解养老地产资金问题的作用机理,论证其可行性.提出以养老地产产业链为思路,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并分阶段推进金融支持在养老地产项目不同阶段的作用,促进金融资源与养老资源的对接.总结各企业在养老产业链上的作用,提出产业链上融资体系运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相似文献   
3.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马克思协作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政治经济学逻辑。集中力量办大事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协作,因此具有协作的一般积极效应,但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目的及生产指挥等方面与资本主义协作存在本质区别,同时在应用范围、生产速度、决策效率、调动积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协作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货币政策影响经济主体风险承担水平,进而影响金融周期波动机制的研究中,基于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区别于以往相关研究多关注货币政策实际采取的立场,文章基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探讨了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对金融周期波动影响的时变机制.滚动回归的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主要影响金融周期的波动,但在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基于信贷视角观察金融周期波动时,货币政策信贷敏感性与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敏感性对金融周期影响差异较小;较之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对信贷波动反应的敏感性在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下,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更显著,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时间扩大的趋势.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了货币政策通过政策反应函数渠道而非以往研究中较多关注的狭义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事实,并构建计量模型对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影响金融周期波动的时变机制进行了详细刻画.  相似文献   
5.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科技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已成为不可逆趋势。域外数据立法试图以规制的方式寻求个人金融数据跨境自由流动同个人金融数据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我国个人金融数据经历了从绝对本地化要求到有条件跨境流动的过程。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制面临多重困境: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范不清晰和不统一;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审查未引入针对金融行业的考量因素;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制定中难以形成我国影响力。在未来完善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制的进程中,“进”应树立动态的个人金融数据价值观,细化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具体规制措施,为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不同场景构建区别化的规制模式;“退”则通过识别个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过程中的不同法益,在现行法律体系框架下积极寻求和探索综合且多元的个人金融数据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制度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核心,强调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化创造,因而具有了人民性、中国性和文明性的三重内涵,这是对百年中共文艺制度建设理念的继承和弘扬。人民性的实质是要塑造觉醒了的现代新国民;中国性的维度强调的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明性强调的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专车服务市场制度变革过程的纵向案例研究,探讨了组织场域中的集体行动如何推动制度逻辑演化的内在机制问题。研究发现:制度逻辑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分离、冲突和共存三种状态,不同的制度逻辑的演化是由行动主体能动性策略和资源利用所构建的集体行动模式差异性驱动的。制度变革机会的涌现促使场域中的行动主体采用协调性的集体行动模式,促成了新制度逻辑的生成,并导致了新、旧两种制度逻辑的分离;在制度变革机会变得模糊的场域中,行动主体非协调的集体行动促使新、旧两种制度逻辑之间的激烈冲突;而在制度变革机会沉没的情境下,行动主体再协调性的集体行动最终促成了新、旧两种制度逻辑的共存。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复杂制度环境下新兴业态的发展以及传统业态的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8,(1):90-103
领导着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共,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就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对用民主政体取代专制政体的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就是中共通过自身的政权实践,并对各种民主政体权衡比较兼收并采后作出的最后选择。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不但直接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民主政治的最高原则,并且因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而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这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体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构成了完全形态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共享经济与区块链是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新生事物,均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且各有优势和不足。将共享经济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构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共享经济新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区块链的数据安全性、信息透明性、运营成本低等技术优势,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共享经济快速普及、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将货币区块链、交易区块链、信用区块链和监管区块链进行整合,形成一套发展共享经济的多维度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由于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底层的技术架构,除了可以解决共享经济领域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够同时广泛地应用于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预见,未来区块链将像当前的信息技术一样深入共享经济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共享经济领域的基础性设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