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译者风格的研究大都基于个人的主观印象和直觉判断,集中讨论译作的风格在何种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风格等.这种主观、印象式和规约性的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只重视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对应,而忽视文学翻译中译者特定的风格.随着描写翻译学的发展,译者风格研究开始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分析,来考察译者传承原作风格之外所表现出的风格,这可以有效弥补主观判断的不足.文中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包含两个译本全文的可比语料库,基于大量语料的客观分析,试图详细分析译者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最后,试图从译者的母语文化和翻译规范的角度来解释二者表现出的迥异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再现原作风格方面评析散文名篇"OfStudies"的2个译本——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的译本。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无论在体现原作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做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指出一篇译文除了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在风格上也应尽量贴近原文文本,做到"文随体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分别来自中国译者、西方译者和中西合作译者的三个译本为语料,利用语料库分析软件Simple Concordance Program 4.0和Textanz,从译本中的词汇变化量、句子长度、可读性,以及情感表现、比喻修辞翻译等方面入手,对三个译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三个译本在词汇层面都是低密度文本,句子都在中句范围内,与原文质朴的语言风格吻合;但在情感词汇使用、比喻修辞翻译及可读性指数上,存在着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4.
根据小说文体学理论,从主题、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斯坦培克中篇小说《珍珠》的两个汉译本。通过对两个译本在语言表现层次方面的细致分析,剖析了两个译本的利弊,并由此提出,翻译时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就是对原文主题、结构和语言等风格的再现。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原作,更要传达原作的风格。对译本进行文体学层次的细致分析有助于把握原文风格,提高翻译层次。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在英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从苏轼词的词汇层面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词汇层面的语言特色,包括语域和修辞手段两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论证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汇特点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传达出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语料库为基础,研究《老人与海》两汉译本译者风格。从词汇方面和语篇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译者的风格是什么,并且探寻其是否与原文的风格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边城》汉英三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以语料库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三个译本的平均词长、词长分布、高频词和标准化类符/形符比(TTR)、平均句长、主题性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了各个译本的文体特色。三个译本总体上都具有显化原文信息、增强译文可读性的共性,同时又表现出文体特色方面的差异:项译本文学性较强,书面程度较高;戴译本较为简单,用词范围较小;金译本语言表达较丰富,但受原文形式限制较大,具有翻译文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选取亚瑟·韦利(Arthur Waley)的《论语》译本全文语料,参照对比理雅各(James Legge)译本和辜鸿铭译本全文语料,运用语料库分析工具,采取定量分析的方式对韦利译本的用词风格进行研究。利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从类符/形符比、词频、平均词长、关键词四个参数对韦利译本进行定量分析。在用词风格上,韦利译本的词汇多样化程度居三个译本之首;韦利译本使用大量的小词和短词,契合源语文本的口语体特点;在三个译本中,韦利译本的词长最小,与源语文本口语体用词风格一致;重要概念词如"ritual"(礼),"goodness"(仁)等,在译文中反复出现。因此,源语文本的主题意义较为完整地保留在韦利译本中。  相似文献   

9.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建语料库比较分析了三个不同译者对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翻译。以典籍英译译者汪榕培教授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英国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的译本和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为参照,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译者文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与《孔雀东南飞》的原文相比,译本的词汇量明显增加。在词汇量增加的同时,词汇变化量却在减少;汪榕培译本与Waley译本用词方面偏向归化,许渊冲译本异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就是要把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因此译文的词语及句式的选择必须贴切,原作的语言特色应尽量保留。本文从用词的准确性,译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三个方面评析了鹿金先生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中文译本。通过原文与译本的对比分析对译作中的某些表达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2.
《长恨歌》是我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长诗。选取《长恨歌》作为研究文本,搜集《长恨歌》的2 个典型 英译本,自制小型《长恨歌》英译本的语料库。采用Wordsmith 和Readibility Analyzer1.0 等软件对《长恨歌》原诗及英译本语料 从高频词、句长、可读性、意象方面进行实证性研究,发现译者风格受原诗制约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比研究《长恨 歌》译者风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英译唐诗,同时对评价古诗英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军事翻译是一个长期被翻译学界忽视的领域。鉴于风格在军事译著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语料库,探讨不同军事译者的翻译风格。文章选取海权理论家马汉名著《海军战略》的两个译本,即民国时期的玄楼译本和当代的蔡鸿幹译本,自建双语平行对比语料库,分析类符/形符比、高频词、平均句长等参数,发现两位译者的风格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译者身份、目标读者、目标语的历时风格以及意识形态等。文章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军事翻译的风格并考察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是对翻译原则中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的传承和超越.卞之琳的“信”继承了严复“信”对原作对译作诚信的要求,但所指范围比后者广,尊重原作的程度比后者高;卞之琳的“似”继承了“形似与神似”对维系译文与原文的适当关联性的强调,但破除了“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无谓争论,为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同时对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范围上作了限定;卞之琳的“译”继承了“直译”和“意译”对翻译与创作关系的定位,但破除了“直译”、“意译”理论的二元对立,为译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译诗难,翻译中国诗词尤其难,因为诗词不仅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兼备意象和音韵等特色.译诗词时,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美和形美,又要忠实于原文的音美.通过对陆游词<钗头凤>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它们在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和语言形式、节奏、表达方面的长短,再现了汉语诗词英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将中国经典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的典籍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角度,对《孙子兵法》这部军事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个案研究。《孙子兵法》自1772年被首次介绍到西方社会,它已经被翻译成了十多种文字。在近一百年中,中外译者出版了大约有十五个不同的译本。本文所选择的两个英文文本分别是由翟理斯和中国译者林戊荪所著的。经对比译文本,发现了其各具特色。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选择文本、阐释文本、制定翻译策略原则,以及确定译文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期望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对于《孙子兵法》的译文的分析能够做到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并能反映出各译文的特点论明翻译中的内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柯森斯海边小湾》是A.R.安蒙斯生态诗的代表作。著名的九叶派诗人郑敏是我国译介安蒙斯诗歌的第一人, 她早于1987年就汉译了《柯森斯海边小湾》一诗, 并将此诗收录于《美国当代诗选》。文章根据辜正坤先生的五美论, 分析《柯森斯海边小湾》原诗及郑敏的译文,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指出郑敏教授译文可商榷之处及可取之处, 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翻译所涉及的心理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它既包含有意识的,也牵涉无意识隐性的。就有意识方面而言,译者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出版商、原作者、译文读者)的影响和内部因素(如翻译注意力)的制约;但从潜意识上看,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则显得较模糊。本文从文学翻译角度探讨了译者潜意识因素对于译文忠实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进而探讨了译者在译文表达上某些偏差成因。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一次完整的翻译活动绝不是译者的独角戏,而是由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出版社及其他译者等共同参与完成,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翻译实质上就是一场以译者为中心的多方博弈,其最终所实现的忠实只是译者与博弈各方达成的一个"纳什均衡",而这种均衡是有效实现翻译效益和翻译交际功能的保证。译者博弈既是实现翻译忠实的必要,也是实现翻译忠实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金陵判词翻译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典诗词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而又难度较大的部分.从诗歌文体的韵律、句式、修辞格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之金陵判词的艺术特色,针对杨宪益与霍克斯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了两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及艺术成就.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和汉英对比研究,说明了译者如何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特点,采取增补、转换、虚实变化等翻译方法,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音美、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