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作的作者。为了能让译文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的意义,译者会采取一些变通补偿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对象,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原文的创造性叛逆以及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有力的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其实体现了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围绕译者的创造性,首先从翻译主体性研究展开,讨论了翻译主体间性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理论价值.主要探讨了主体间性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重要的翻译主体展开来验证主体同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主体间性对译者创造性的制约,发现主体间性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也为译者创造性的度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以接受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从"不确定性"、"期待视野"、"隐在的读者"三方面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产生的原因.以期说明译者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必然性,从而论证译者劳动的创造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彰显译者的主体性,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从而从理论上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在实践中,女性主义译者通过对原作的操纵,从而使译者显形.但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导致了对读者的忽视.  相似文献   

6.
洪堡特的语言观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诗歌翻译也有重要的启示。语言既同一又有差异的观点揭示了诗歌的可译性;语言具有创造性说明诗歌翻译是译者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语言的相关性理论说明诗歌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需要译者深入了解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任何翻译,其本质都是把一种语言中表达出来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而作为读者接触外国文学的主要媒介的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有一个根本区别——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必须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因此,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其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进一步论证创造性的文学翻译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译者作为审美主体,一方面要能动地、创造性地阅读原语本文;另一方面,作为创作主体,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其主体作用,正确并具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读者尽可能地享受到原语读者在阅读原语本文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四个汉译本各具特色,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作品中的运用,满足了不同风格的读者的需求。由此看出文学翻译活动具有开放性,在翻译过程中要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再兼顾读者的能动性,使得译者与读者的视阈相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主要例证,将三位译者纳入整个动态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表现及其文化意义,并指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能反映出译者的美学素质、文学修养、翻译主张及其文化底蕴。然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要受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语读者的美学规范、译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文化意象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意象的翻译是对译者极大的挑战。接受美学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要研究译语读者的接受语境以达成视界融合,避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同时,读者的接受是历史性的,译者要在其不断变化中的期待视野中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保证文化意象的传递;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到翻译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再造译语读者更乐于接受的文化意象,真正实现“立象以尽意”。  相似文献   

11.
译语文化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介入不可避免。通过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两个处于文化转型期的译本在中国接受过程中译语文化的介入,探讨了译者、读者以及接受环境对原作所做出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政治与译本接受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有关<红楼梦>两个译本的评论很多,但多侧重于文化方面.文章试从语用角度对杨宪益夫妇以及霍克思翻译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说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同样受到语用原则的约束,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尤其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3.
在中文语境中谈翻译,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严复的信达雅,这“三难论”之甘苦当推“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方知落笔前踌躇与“名”、“实”间的张力.但是,对普世本质的思考,其意义在于理解微观操作背后的宏观意义,在于通过这种理解为人类知识体系的演进、对人类的宇宙观认识,从翻译的角度提供最具普世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与外国文学的译入相比,中国文学的译出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入和传播,反观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名人推荐、影视剧作、大众传媒和非翻译方式推动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影响传播的因素包括译入语国家对外来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译入语国家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和敏感程度,译入语国家对源语国家信息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的阅读期待。中国文学的译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产出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译本,加快中国文学在域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林肯总统的传世精品——《葛底斯堡演说》,是演讲中将文体学运用到极致的典型代表,也是这篇文章能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演讲词措辞精练,句式有层次感,语言真挚,感人肺腑.该文有很多版本的译本,文章将从文体学的视角出发去分析其中广受欢迎的两个译本,张培基译本和许渊冲的译作.语音、词汇、修辞和句法这些表层的形式能服务于特定的效果,因此这些层面的文体学能适用于评判译本的水准.这也为赏析译本提供了新的视角,恰当领悟和使用文体学特点是可以为好的译本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从翻译主体角度谈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显而易见且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而通过对英汉诗歌翻译个案的分析,从翻译主体角度探讨和阐释了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等若干问题,以期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文化及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使得汉语诗词在英译过程中,无论是词的选择还是意象再造方面,会出现拙化现象,即译语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一方面,未能使原语作品的意象、意境完全充分地"复现"出来,致使阅读者难以感受体味汉语诗词的独特美感,留下一些美学欣赏上的遗憾.  相似文献   

18.
对经济新闻中出现的隐喻进行了阐述和分类,结合当前的隐喻理论和隐喻在英语经济新闻中的实际应用,论述其相应的汉译策略,以期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获取信息,推动隐喻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讨在将中国古典文集译介给与我们语言文化渊源不同的英美读者时,要使译文流畅自然,易于接受,译者的创造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我们今天读起来深奥晦涩的古汉语译介成通俗自然的现代英语,是值得我们翻译研究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译者罗慕士的译本中实例的分析,展示这位优秀的美国汉学家优美灵活的创造性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20.
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在翻译时,如何处理中西方读者因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框架差异或框架冲突至关重要。从等值翻译入手,提出译文与原文存在三种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