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 非对官吏与法的 关系,态度十分 明确,主张官吏绝 对遵守现实君 主法,并系统 地提出了一整套 君主以法治吏的 思想,即君主对 官吏进行法、术、势 全方位的治理 ,使官吏不敢 违法,不得不守法并 乐于守法。韩非 的这种以法的绝 对权威治理官 吏的思想,是对儒 、道、墨三 派主张官吏相对 地遵守君主法思 想的批判,也是 对前期法家零散 的以法治吏思想 的继承拓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资料从法律的角度考察秦基层官吏的选任、岗位责任、考核和赏罚情况,旨在说明“以法治吏”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及“法”在国家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5):14-18
汉代"少吏"指官僚群体中位居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因受汉代用人之制、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变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汉时期的少吏有一个从"文法之吏""儒化之吏"到"吏化之儒"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这一方面反映出对秦时以法吏为主之弊的渐进式调整,另一方面又可弥补不谙吏事、不达时宜的儒吏之弊,从而使汉代官吏形成儒法兼通的历史格局。此外,汉代社会还给予少吏晋身的通路与保障,使得众多少吏得以渐达官僚结构上层;而这类官吏的参政不仅可保证施政的正确性、针对性和可执行性,而且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并有效治政。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的重典治交思想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明初而且对明朝中后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重典治吏重点、经验与教训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重典治吏的重点重点在于惩治官吏赃罪和好党罪。历代封建王朝不同程度上都很重视禁贪养廉,特别是当一个新的王朝刚刚从动乱中建立起来,尚未站稳或刚站稳脚根时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统治阶段内部的“官吏赃罪”行为同广大人民的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一样,都严重地威胁着封建上层建筑的核心——皇权,也不断动摇着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所有制和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制。朱元…  相似文献   

5.
唐王朝在治吏的制度设计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内容全面、结构严谨的治吏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日常工作制度,明晰官吏的职责;二是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权力的制约;三是健全法律制度,严惩官吏的腐败行为.这些做法对于保证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安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政治发展过程中 ,人们不仅注意到了制度的重要性 ,而且也在关注道德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一代军阀阎锡山就非常重视道德尤其是官吏道德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作用。他教育官吏们要有责任心、用“心”办事以及有良好的人品。从阎锡山的这些治吏思想中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对今天吏制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法律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其中关于法治方面的思想、主张,作点探讨. 一、以法治国,维护民权,保障民生法治,质言之,即以法治国.从历史上考察,“以法治国”并非近代政治思想家、法学家首创.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已主张“垂法而治”和“以法治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是“王法”,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威,民众是经过官吏的中介得以知晓“王法”的,因此,社会权威的确立,都是“以吏为师”的,一切政令教化都从官吏那里开始布达于社会民众,不论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还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都是由官吏来执行的,而官吏们能不能首先据德守法,就成了“王法”能否贯彻执行的关键,所以说,依法治吏是执法治民的起点。中国历史上出于这个思想,把官吏比之为“民之父母”,作为地方长官应以“民之所好好为,民之所恶恶之”。同时,代表王权的法律对于不能辅佐王权…  相似文献   

10.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治吏便成为治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 ,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纷纷提出相应的治吏主张 ,如打击贪污腐败、加强法律监督、增加官吏俸禄等  相似文献   

11.
论作为制度安排的"引咎辞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引咎辞职"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引入我国,一些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规定、办法,并有一些官员因失职失误而引咎辞职.引咎辞职制的实行,在加强对行政首长权力的制约、提高官员的自律意识、推进官员的能上能下风气的形成、塑造政府良好的公众形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但也会产生造成权力的放纵、低效用行使以及政府文过饰非等方面的消极效应.要完善引咎辞职制,必须制定全国统一的条例并完善相关制度,大力提高官员的道德素质特别是自律意识,扩大政治透明度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廉政学说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它要求官员廉洁,但不回避官员的利益问题,而是强调厚禄对于官员廉洁的重要性。它要求官员遵守道义,以此作为廉洁的准则,但不反对官员追求富贵,而是要官员得其应得,不求分外之物。它没有将廉洁视为官德的最高境界,而仅看作是官员的基本要求。它强调官员廉洁自律的道德价值,要求官员注重自我修养,社会加强官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春秋繁露》的臣道观在肯定君尊臣卑的前提下 ,以“君道无为 ,臣道有为”为理论中介 ,摆脱了以荀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对“圣君”的严重依赖 ,比较重视充分发挥臣子的主观能动性 ,并认为只有儒士才是充任朝廷各级官吏的合格人选 ,从而完成了儒学臣道观的构建 ,也奠定了西汉中叶至两宋时期儒士政治的基本框架 ,对传统政治文化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仲长统是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他才华横溢,满腹经论,明于知人,期望为东汉皇朝刷新政治,重整秩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后由尚书令荀或举荐为尚书郎,参与曹操军事活动.在荀或因反对曹操专权死于非命后,仲长统即转而发愤著述,留下一部<昌言>.他猛烈抨击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擅权造成的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和百姓苦难,揭露豪人之家势力膨胀带来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公.提出限田抑兼并、减刑救贫弱,慎选举正官风,重本抑末发展经济,以及加强武备,注重教化,移风易俗等主张,展示了儒家的传统理念.由于仕途受挫,他又深感"名不常存,人生易灭",希望"卜居清旷",远离尘嚣,在大自然中享受生之快乐.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首先要以德治"官",这是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以德治"官"的关键是以德治权.加强廉洁从政道德规范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规范领导干部道德行为的制度建设和净化领导干部队伍,是以德治"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各级官员的政治道德如何 ,关系着国家或政党的兴衰成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了我国官德思想的发展情况 ,提出了当前加强官德思想建设的基本思路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军入关以后,满汉畛域一直存在,但并没危及到清朝的统治。到了晚清,清政府面临着内部革命者不断起义,汉族官员对满族官员的特权不满,旗人腐化和人才缺乏,八旗兵已经不能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力量而成为清政府的负担,还有外部列强的步步进逼等问题。清政府不得不着手化除满汉畛域,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以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林、阉党及无党派中绝大多数与耶稣会士有交往的士大夫都对耶稣会士及其传入的"天学"持有肯定的态度,没有任何一个党派的士大夫从整体上因其政治派别而对耶稣会士持友好或拒斥攻击态度.这说明各党派士大夫对耶稣会士的交往态度与他们在晚明党争中所属的政治派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 1949 年7 月第 一次 文代会 召开到 目前, 中国当 代新 诗已经 走过了 她既 磨难 坎坷又流金溢彩 的50 年的历程。可把这50 年的中国当代新 诗分为50 ~70 年代 、80 年代 和90 年代三个时段,从诗 的流派、体式和 诗美内涵等三 个层面 进行 粗浅的 梳理 与考 察,以 期探 索与 把握当代新诗发 展嬗变的规律,并 试图对各时段 的诗歌创作给出 较为公允的评价 。  相似文献   

20.
古代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主要在于:父母官与人民公仆的差异,无限权力与有限权力的差异,保障官吏廉洁品质的制度约束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