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是一种对原文的动态的阐释,它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上的转换,也不是单纯的个人审美行为,而是在特定民族文化时空中的文化创造行为。为了适应译人语文化生态环境,译作除了外在形态异化为译人语语言外,往往出现变形、增删、扭曲等变化,从而融入了译入语文化因子,负载着译入语文化的时代意蕴。文学翻译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方式,从对作品的阐释到译作文学影响效果实现的大小,都受到本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文学翻译是一种在本土文学语境中的文化改写或文化协商行为,是一种对原作的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2.
语言符号的意义包括概念义、附加义、语法义、文化义和搭配义。两种语言符号对译有五种常见形式。在两种语言符号对译中,欲反映原语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信息,就应着重体现附加义和文化义。语言符号对译与言语翻译的主要差异在于有无具体语境(或情境);而同属言语翻译的双语词典例证翻译和语篇翻译之间的差异主要是:(1)具体语境(或情境)的大小;(2)体现语用和形象的表现力不同。  相似文献   

3.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是以文化信息的形式存在于语言符号背后的,语言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生存,也承载着文化。翻译是在语言符号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传递,而由于语言符号生存的文化语境差异,翻译行为中文化信息的丢失是难以避免的,而这种丢失会造成译文语篇连贯受损,因而译者需要在翻译中采取各种措施,从而实现译篇连贯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来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目的语语言任何一个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之所以能够对目的语语言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翻译中的语境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目的语语言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自己的翻译行为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只有这样,他的译文选择才能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适应论视角来诠释翻译中的变译行为,论证翻译中的变译是译者为了译文适应译入语的接受文化语境而有意为之,其目的是保证跨文化的交际成功,变译是同全译并行的另一种翻译策略系统,有特殊的语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差异.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运用上存在着差异,为使译入语读者易于理解,翻译中有时要进行指示语转换.本文结合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对比讨论汉译英中指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文化之间的交融。译者首先要从原语和原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原语信息中的文化意象的预设,然后从文化态势对比等跨文化的因素出发,对译入语和其读者的文化预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考虑文化交际的最终效果,译者可以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修润和创设,在译入语中对原语文化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又可再分为文化语境、风格语境、情景语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源语与的语间语境上的最大对等。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通过分析模糊语言的定义及产生的因素,发现模糊字/词和模糊表达是模糊语言讨论的重心。因此,在本文中对唐诗中模糊语英译的研究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以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为视角,强调意义是一种语境事件,即,"语境之外别无他物";充分展示源语和目标语的差异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提出了一些模糊语英译的策略。希望依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来展现唐诗中模糊语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语境是翻译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英译语言精炼的汉语古诗,更需要结合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及文 化语境三个方面的知识仔细解读原文,才能用译入语努力再现译出语的意象和意境。  相似文献   

13.
当下语境中的翻译已经不再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译入语社会中独特的文学行为、政治行为、丈化行为。本文应用勒菲弗尔的“论域”理论,以《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为个案,重点分析林纾与王寿昌两位合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怎样的增删等“变通”,成因何在。希望本个案研究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借助翻译展开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对话、抵抗等问题的思考之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语境制约下的语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指的是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被另外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语篇材料所代替.因此,翻译的对等单位是语篇,即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材料在同一整体语境中意义和功能的一致.本文旨在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来分析语境在语篇翻译中的制约作用,并通过实例来反映语境制约下的语篇翻译.  相似文献   

15.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文章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通过佛教文化意象的维译这一独特视角,审视文学翻译中语境顺应的具体策略,进而探讨翻译活动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篇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语篇翻译不再拘泥于语言形式,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外,还要考虑到涉及语言体系之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其中包括文化语境。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因此,文化语境对语篇翻译的规约作用与语篇翻译的全过程同在。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理论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切入点,从文本的互文关系挖掘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具备丰富的互文知识,特别是文化互文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才能确保译文质量。由于归化和异化立足于文化语境之下,二者的结合既可以使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又能将源语文化成功地移植到译入语之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文化语境在茶叶名称英译中的运用。首先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接下来结合具体的茶叶名称翻译实例,对比源语文化语境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差异,最后指出,文化语境对茶叶名称的英译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电影片名的翻译主要顺应了译入语的文化语境、语言结构、片名的广告性和定位读者的期待视野。指出:任何一种片名的翻译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从表层上看,翻译是两种语言内部转换和语际转换的综合。但从深层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两种语言,尤其是译入语所处社会的现实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和个人政治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翻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翻译主体的选篇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