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后发优势即为后发国家的后发地位所致的特殊利益.这种优势不应该仅仅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理解,而应该从更广的视角来理解它.从发展的要素角度来考虑,后发优势应该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5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些后发优势更为明显和突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在于充分发挥了各种后发优势,改革开放只是这些后发优势的潜力得以实现的触发器.经济发展一般有4种战略可供选择跟随战略、追赶战略、赶超战略和超越战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应该继续奉行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因为我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2.
后发国家具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验借鉴、精神动力、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等后发优势。后发国家的这种后发优势,实质上是指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广阔空间和强烈的学习动力,即具有学习的优势。后发国家能否把后发优势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关键在于后发国家是否向发达国家学习及其学习能力的大小。因此,培育和提高学习能力,是后发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发达国家经济追赶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3.
坚持模仿创新 发挥后发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分析,认为后发国家可以在不进行制度创新的前提下,利用后发优势采用模仿创新战略发展经济,从而说明我国在现阶段应采用模仿创新战略,充分利用我国后发优势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导致出现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关注这一矛盾是当前经济研究中颇具争论的话题。从技术和制度的角度,辩证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有助于我们在经济改革中的关注角度,并最终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后发优势理论对我国西部后发地区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后发优势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并归纳了发展过程中各种主要观点,阐述了后发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指出后发地区通过引进、模仿、学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方面) ,可获得后发利益,从而具有后发优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即后发地区应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技术性、制度性后发优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延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延安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制度、知识等方面的后发劣势,拥有物质资源、资本、技术模仿、制度模仿、文化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延安要实现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应该选择将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将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策略,并采取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需要研究企业的具体后发优势战略实践。海尔的国际化创新发展说明选择正确的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保证后发竞争优势,利用本国与投资国生产要素固有禀赋优势形成后发竞争优势,通过二次创新动态模式创造后发竞争优势,采用“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地化”战略定位发展后发竞争优势等后发优势企业的国际竞争策略,对我国企业应对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后发优势论创立以来,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但其对潜在的后发优势和现实的后发利益的分析,在研究视角上存在冲突;并且,在中国学者将后发优势论运用于地区层次后,国家层次的后发优势与地区层次的后发优势也存在研究视角上的冲突。应拓展传统后发优势论的研究视角,从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研究后发优势,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现有的后发优势,并更好地预测将来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9.
后发优势: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分析"后发优势"理论渊源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认为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从而形成了广泛的技术性和制度性"后发优势"。因此,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应该走一条由后发利益驱动的学习型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后发优势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在利用后发优势时可能陷入技术、产业结构、制度等方面的后发劣势。在这一背景下,强化政府在利用后发优势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具有特殊意义,但同时也应谨防政府作用异化式膨胀。  相似文献   

11.
后发国家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市场经济制度上往往落后于发达国家,在选择发展路径的时候,到底是制度先行,还是技术先行,或者是两者协调发展?持后发优势理论的学者们主张后发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后发国家的技术落差,优先发展技术;持后发劣势理论的学者们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积极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以免为后发国家发展埋下隐患.以制度和技术均处于落后状况的后发国家为逻辑分析起点,分别测度后发国家优先发展制度、优先发展技术和制度的偏离成本,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追求赶超目标的实现与改变国际分工格局中日益不利地位的艰巨性之间的悖论。事实上,我们必须彻底变革传统的后发优势观念,即告别资源耗费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寻求基于学习能力的技术型后发优势,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为此,无论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的角度,遵循技术的引进、转移、吸收、消化与创新的发展路径,突出技术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借鉴历史上成功实现赶超的后进国的经验教训,以技术进步模式和相关制度保障为切入点,来构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赶超目标的技术进步体系。  相似文献   

13.
西部农村地区后发优势与工业化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优势是一个后发国家(或地区)相对的潜在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力可以加快推进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建设。本文从几个简单的数学函数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工业化加以概括,并从创新模仿和学习能力、制度因素、规模经济三个主要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后发国家或地区通过技术模仿创新不仅可以达到先发国家或地区所显示出的那种发展水平或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通过比较和选择的途径和方式产生的效果,往往导致后发国家或地区在资源条件上的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技术模仿创新的这种后发优势只是相对后进性在积极意义上的理解,只是为后发国家或地区急起直追、加速发展提供了一种机遇或可能.要使技术模仿创新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利益,这不仅要取决于众多条件的支持,而且还取决于各种条件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有效组合.  相似文献   

15.
4PL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本文引用经济后发优势概念的基础上,从4PL的模式和特点出发,分析我国发展4PL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根据我国的物流发展的具体现状,提出要提升我国4PL快速发展,实现我国4PL进步和成长,应当注重社会诚信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向我们昭示了知识是造成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因素。而知识包括制度创新知识和技术创新知识。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它们大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应该说具有后来居上的潜在“后发优势"。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对“后发劣势"的认识。落后地区可以通过模仿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知识,并将其与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相结合而发展,但经济增长到一定限度,只有获得制度创新知识,才能将“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从而进入知识经济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后发优势为后进国家带来了快速追赶的潜力,但这种潜力并不会自动实现,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技术吸收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技术追赶,但中国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就开放度、FDI和投资率而言中国不存在吸收能力弱势,但从人力资本、技术基础设施来看中国吸收能力还很欠缺。  相似文献   

18.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逐渐深入到微观认知基础,但关于管理认知如何驱动技术追赶的机制尚未被充分揭示。通过纵向案例研究,揭示了后发企业高管认知与资源编排动态适配以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研究发现,在追赶阶段,高管分析型认知通过“纵向资源结构化、稳定性重组、联盟撬动”的资源编排方式进行基本技术积累;在转型阶段,高管创造型认知通过“横向资源结构化、丰富性重组、国际撬动”的资源编排方式获得了新兴技术能力;在超越追赶阶段,高管的悖论型认知通过“双向资源结构化、开拓性重组、平台撬动”的资源编排方式实现了行业技术领先。研究结论既从管理认知视角拓展了技术追赶理论,又为后发企业的追赶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干预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即技术创新的某些特征导致市场失灵;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刺激和培植某些产业;脱离比较优势陷阱,变静态比较优势为动态比较优势;消除技术路径依赖,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信息网络专家近日提出,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问题,应该用经济和技术的两手来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何德全教授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国际会议上演讲时说,信息安全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必须建立在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应该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解决好技术与管理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