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及其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不断加强.但由于各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的某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二为文化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从文化词汇空缺的分布领域及其可译性两个方面入手,指出词汇空缺虽然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成为跨文化翻译的盲点,但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加深和跨文化翻译水平的提高,大部分词汇己逐渐在译语中找到了对等词;并进一步给出了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到的一些处理词汇空缺的可行方法及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源语中表达文化异质的词语在译入语中就成为“词汇空缺”。其可译性的基础是各地域文化共同的文化共核、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普遍性、译者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开放心理、翻译的性质。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相对的,前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后者转化。词汇空缺有异化和归化两种译法.其用途不一。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可能性取决于人们对周围事物在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翻译的可能性,即语言的可译性基于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这一事实。但由于语言间存在着语音、语义、句法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的差异,这种表达上的同等是有差异的。事实上,由于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对等的词汇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语言翻译有一个限度的问题。本文的兴趣所在也正是文化因素与可译性限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话题。本文运用唯物主义反映论,结合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模式及其所内含的滤减现象,重新分析和论述了可译性和可译度问题。笔者认为:可译性是绝对存在的.语言与语言之间可以互译,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可译度,受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和意义在语言与语言之间不可能完全对等移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理论中的可译性是指双语转换中原语的可译程度。可译性问题的实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是否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完全确切地再现出来,而非能否可译的问题。本文拟从语言在语义三角形中的关系出发,对可译性问题所涉及的可译性根据、可译性限度、以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辩证关系等三个方面作一番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学前辈们多次论述了文化的可译性,提出翻译可以做到等值,否认文化的翻译存在限度,站在可译性一极.做为译学后进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存在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性.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问候语和称谓语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又认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8.
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英汉两种语言按照各自的方式对主客观世界进行不同的观察和认知,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表达文化的独特词语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或契合的词,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词汇空缺”(leal gap)。词汇空缺分布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构成了翻译活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译的文本,现在都成为可译的了。并且可译性会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接触而增加。因此,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例证中、英文互译时的不可译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译的文本,现在都成为可译的了.并且可译性会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接触而增加.因此,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例证中、英文互译时的不可译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性则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从表象上看,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能引发更为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可译性与否受到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以及翻译方法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从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分析洪堡特语言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问题。分析洪堡特的观点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可译性(或不可译性)这一翻译观的理解。于是在把对语言的认识与对翻译观(可译或不可译的观点)的理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例证,本文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可译性或是不可译性,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者。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语言是否可译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结构障碍与语言风格的不可译性及文化亏损与语义的不完全等值两个方面,提出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4.
广告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研究:德国功能派译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功能派译论为理论支撑研究广告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但功能派译论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都存在功能关联性特征,英汉广告互译中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上、意义上的流失、替换,因而弱化了目标广告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表达效果和劝诱功能,这就是广告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可译性限度存在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可译和不可译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连续体,随着语言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原来不可译的可能变得可译,有限度的翻译可能变得充分。  相似文献   

15.
卜巧玲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67-68,108
从解构主义对文本终极意义否定的角度,针对文本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借鉴当代文化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一些理论,结合翻译研究中有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研究结果,探讨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活动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之间共性和个性的体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使得同一原作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本,从而给文学翻译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看待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以功能派译论为理论支撑研究广告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但功能派译论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都存在功能关联性特征,英汉广告互译中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上、意义上的流失、替换,因而弱化了目标广告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表达效果和劝诱功能,这就是广告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可译性限度存在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可译和不可译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连续体,随着语言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原来不可译的可能变得可译,有限度的翻译可能变得充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菜名的翻译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文章从菜名的文本结构和设计特点出发,考察中国菜名所蕴涵的特征。从而,通过汉英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即文化共通、文化错位和文化空缺三个表征,探讨中国菜名的可译性与翻译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可以在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语言中找到,所以翻译是可能的。然而,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在渊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又使可译性存在一定的限度。本文作者认为,这种可译性同语言的功能和文化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而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相似文献   

19.
指出语言的基本可译以及可译性限度的客观存在,从语言和文化上的可译性障碍克服两方面具体分析提高可译度的可能性。随着思维的深化,译者的努力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可译度的提高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原著艺术生命最重要的体现,因此,文学翻译要再现原著,必须再现原著的风格.我国翻译界历来存在风格可译与不可译之争.从三方面探讨了风格的可译性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可译性;作家独特的表现手法是可以翻译的;风格作为优秀作家的独特的表达体系,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可以翻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