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艾米莉.狄金森近1800首诗中,死亡诗歌就有600余首。死亡诗歌是她诗歌创作精华之所在。通过死亡诗歌,分析了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原因,首先是她对宗教的终生怀疑而产生的信仰危机,其次她个人生活经历导致她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再一个原因是她的诗歌不被当时出版界认可3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利.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悲情思想,怀疑是她的悲情思想的根源,而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奠定了她的诗歌的悲情基调。从她诗歌作品中的四类主题——宗教、自然、爱情、死亡来进行特点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悲情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3.
<按她自己的形象>是依婉·伯兰的第三部诗集,体现了伯兰挑战诗歌传统、重塑女人形象的思想.在这部诗集里,伯兰探讨了诗歌传统、女人地位和身份确立的问题.伯兰对爱尔兰的诗歌传统及其对女人的描写提出了质疑,试图在她自己的诗歌里按照女人自己的真实形象塑造她们;同时,挑战诗歌传统、重塑女人形象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为她在排挤女性诗人的爱尔兰诗歌传统里寻求自己的位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丙辰清明的天安门诗歌,是人民心底的花.她顶风冒雪,凌寒怒放,"四人帮"的诬蔑玷污不了她,棍棒打不败她,监狱关不住她.今日春满人间,她更烂熳地开遍了祖国大地.从人民云集于悲风呼啸的天安门广场,含着抑止不住的泪水朗诵这些诗歌,用激动得颤抖的手抄写这些诗歌,到今天党中央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喜讯传遍四方,华国锋同志亲自为公开出版的《天安门诗抄》题写书名,这其间记录了人民多少痛苦、愤怒、反抗、斗争的艰辛,所映了何等惊心动魄的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历史转折.天安门诗歌,不仅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人民革命的惊雷,也是中国诗歌长河中突起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意象派诗人的前驱的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独特、超前的美国女诗人.她一直被认为是一位神秘的诗人,她与世隔绝的生活和极具个人特征的诗歌引起评论界最异乎寻常、稀奇古怪和含糊不清的解释,她的读者也因诗歌的晦涩难懂而陷入迷惑与误解中,而理解狄金森诗歌的困难主要是她的隐晦艺术造成的.对此,我们应从艾米莉@狄金森关于隐晦艺术的诗学理论着手,分析诗歌技巧上的隐晦:洗练的意象、不规则的语法和韵律、含糊的射影、特殊的修辞风格,全面论述狄金森诗歌的隐晦艺术.  相似文献   

6.
在余秀华出现之前,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普遍隐匿着一股对当下诗坛的怨气和一个或显或隐的"对抗"意识.不满和对抗让新诗把重点放在服务外围世界,从而偏离诗歌本质,使新诗整体上与纯诗的目标相去甚远.余秀华的诗歌发生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她的诗歌传达内心的悸动和眩晕.她生活在现世中国的最底层,赋予了她诗歌创作超功利的客观条件.其诗歌中与农村日常意象的邂逅完全是超功利的,不同于知识分子的寻找客观对应物.这些日常点滴引起了诗人对生命的诗意体悟,她就用诗记录下来,在不动声色的记录中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超功利日常生活写作和用诗来传达内心的悸动、眩晕两方面来看,余秀华的诗歌倒是无限地靠近了纯诗的写作.余秀华的走红,是中国新诗建设在百年之际成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她一生归隐幽居,却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别具一格、内容丰富的诗歌.文章通过分析狄金森的代表性诗歌,考察她对生活、友爱、自然、上帝、死亡和永恒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期窥视这位女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阐明了她是一个勇敢执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狄更生是现代美国诗歌的创始人之一 ,也是二十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开山鼻祖。她的诗歌不仅自身泛着美玉般的色泽 ,而且也为诗歌的美设立了标准。她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塑造出各种鲜明的意象 ,使她对人生的感悟和反思跃然纸上。她是一位用灵魂歌唱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儿媳的快照>的发表是瑞奇诗歌发展的分水岭,是她首次公开表明她对妇女角色的关注,体现了她的女权主义意识.诗歌揭露了父权社会及其男权文化使妇女窒息、妇女的才能被埋没和夭折、她们生存状态受到阻扰和压制;体现了瑞奇寻找女性身份和共同的未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和政治景象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清代贵州女诗人孙诵昭的诗歌虽然只有二十三首存世,但是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却很丰富,写景、怀远、思乡、赠别、怀古、悼亡等均有涉及.不仅如此,她的诗歌大多写景优美,感情真切动人,尤其比较讲究艺术构思,注重抒情技巧,锤炼诗歌语言.作为黔中清代为数不多的女诗人,她的二十三首诗确实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8.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艺术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教育与艺术有本质的相通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教育的技巧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最后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这一角度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政治实用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