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依恋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情绪调节影响着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与发展。鲍尔比在其生物学理论中指出,人类婴儿生来就具有寻求并维持与重要他人亲密关系的行为,这种寻求接近的行为是天生的情绪调节装置,具有重要的保护功能。沙沃尔等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情绪调节和依恋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依恋策略形成的动力激活模型。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依恋行为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性情绪的反映,即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婴、幼儿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其联系密切的人。根据依恋的性质,可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的、回避的和反抗的。后两类可合称为不安全依恋。 依恋行为虽然来源于儿童早期的情绪生活,但它是儿童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儿童这种宝贵的早期经验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依恋这种儿童早期情绪的体验,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深刻地作用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依恋是婴幼儿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程度的好坏,依恋在儿童未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依恋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内疚是个体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或他人思想、言行违背了某种道德标准,并觉得自己应为之负责而产生的一种不愉悦的、自我聚焦的情绪体验。适度的内疚具有亲社会效用和道德发展功能,而过度的内疚则有害身心健康发展。现有研究不仅从内部焦虑、依恋关系、因果报应、交换互惠和脑神经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内疚产生的机制,还从道德发展水平、共情能力、认知归因、气质类型、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内疚情绪的影响因素。今后研究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个体内疚情绪培育和管控路径的发掘,以充分发挥内疚在完善个体道德品质、促进人际合作、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统一研究范式,加强脑神经机制及跨文化研究等也是今后研究应予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个体在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可延续和影响到成人期,并且存在着代际传递的现象,父代的依恋模式与子代依恋模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依恋模式为个体提供了稳定的认知模式,个体对社会刺激的处理和反应方式会受到认知模式的影响:依恋模式对人际亲密关系的影响已得到研究的证实,人们倾向于建立符合自身依恋模式的人际关系: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依恋模式下人格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探讨,已成为人格研究中的一个新视点;依恋模式对个体心理适应性的影响得到了多个研究的支持,非安全依恋模式更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探索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三者的关系.采用幼儿依恋量表、失望礼物范式、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4—16岁)测量285名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M=4.78,SD=0.73)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采用SPSS22.0和Amo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与情绪调节呈显著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与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2)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和内化问题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情绪调节在祖孙依恋对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依恋理论最初来源于精神分析学,后由社会心理学家Hazan和Shaver将其运用于组织中,以研究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工作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当代西方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组织依恋。组织依恋是个体对所在组织的情感联结,表现为个体对组织的信赖感和归属感,以及个体要离开组织时对组织的留恋。员工对组织不同程度的依恋决定了组织依恋可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类型。我国情境中,领导风格、人际氛围、组织文化、组织投入和工作场所特征构成了组织依恋的五大影响因素,且上述五大影响因素对组织依恋类型具有相应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个体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的相关之处表现在社会兴趣高低与依恋类型密切联系,都注重早期经验,测量方法的相似性,个体心理治疗与依恋理论相互关联4个方面。不同之处在于影响个体发展的主导因素和人格动力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建设"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乡愁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乡村地方依恋和个体流动性指标,并将其与地方社区的流动性数据相匹配,检验了农民流动性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民的流动性是导致乡村地方依恋流失的原因之一,且这一发现是稳健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收入公平感是重要的中介变量,即农民流动性通过削弱收入公平感导致对乡村地方依恋的流失。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性别、政治身份、教育水平等会在不同程度上抵消流动性对乡村地方依恋的影响。本文的发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地政府重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加强乡村地方依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以成人依恋量表(AAS)、安全感量表(SQ)、中国版婚姻质量调查问卷(CMQI)为测量工具,我们可以探讨已婚人士的婚姻质量现状,以及婚姻质量、成人依恋与安全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婚姻质量在年龄和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有无子女、婚龄和学历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变量中心的分析发现,人际安全感在依恋亲近和婚姻质量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而且依恋焦虑不仅直接对婚姻质量产生负性影响,且通过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对婚姻质量起着间接的影响。个体中心的分析发现,成人依恋不同风格者在安全感和婚姻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婚姻质量、安全感最高。该结论启示我们:要提高人们的婚姻质量,不能仅仅从降低依恋焦虑入手,还可以提高依恋亲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在婚姻关系中双方体验到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安全感的提升能更好地促进婚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艺术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教育与艺术有本质的相通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教育的技巧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最后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这一角度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政治实用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如何理解、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所有依据,从而确认这个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语词表述上解析其概念界定的语义学、相关术语比对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再次,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实践中,就分类认定的过程,澄清一系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把握不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界定。  相似文献   

18.
天皇制经历了古代天皇制、幕府傀儡天皇制、近代天皇制、战后象征天皇制四个发展阶段,四阶段虽外形各异本质灵魂却一致,均以“万世一系”之“神皇一统”的“惟神之道”的“神国”思想为共同本质精髓,天皇制之根本亦在于天皇的宗教“神性”与“神威”。这就决定各时期的天皇制及其神国思想均无不饱含着“天祖皇祖肇国”的“神武”尚武的军国主义精神与必然要素,因而不仅在近代,自古伊始,国家神道式的神国军国主义侵略思想就已源远流长,天皇制亦早就是军国主义的源泉与温床。  相似文献   

19.
英语成语典故的文化特点及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英语成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 ,提出在英语成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 ,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出发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代德国一直流传着泛神论思潮,以至泛神论成为近代德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精神生活的层面说,德国成为近代泛神论繁荣的沃土,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人浓重的理性与灵性情结。德国人是从事哲学理论的民族,也是注重灵性即内心生活并对此有着强烈执著与追求的民族。二是德国近代哲学的产生与源自埃克哈特的神秘论—泛神论及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