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地区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区域,分布着大量的三国文化遗存。2011年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启动"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项目,首先对四川地区现存的三国文化遗存进行了实地调查。经整理,发现这些遗存可划分为遗迹类、祠庙类、碑刻类、墓葬类、城址类5种类型,并根据遗存所反映出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大区。  相似文献   

2.
在海南省三亚市和陵水县境内分布着6处古代穆斯林墓葬,当中大量墓葬的头尾两端各竖一块墓碑,呈现奇特的“双墓碑”现象。这种奇特的葬俗在当地的现代回族墓葬以及中国各地其他穆斯林的葬俗中都未曾发现过,学界亦缺乏相关的研究,论题首次就海南回族古墓群独特双墓碑现象的来源和含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朝阜大街是北京旧城内一条极具城市传统文化特色、横贯东西的景观走廊。与单体的历史遗迹不同,朝阜大街是一个集中了街巷、皇宫、园林、寺庙、名人故居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综合体。作为展示北京古都风貌的核心之地,对朝阜大街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不仅考验着城市主导者的智慧,同时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局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蓬安县运山城遗址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6~11月,受蓬安县人民政府委托,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对蓬安县运山城遗址进行了三次调查,共发现城门遗迹10座、碑刻15幅、龛窟7座、洞窟1处及其他遗迹、遗物若干。该遗址的调查为研究运山城宋代以来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天柱是边疆社会碑刻运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举凡示禁、褒奖、布告、判案、林木保护、移风易俗、筑路修桥、捐资助学、宗族迁徙、祠堂修缮、寺庙宫观之修建,等等,民众无不刻碑勒石,以示郑重。究其分类言之,又大体可分为官府告示类、乡规民约类、路桥井渡类、学校教育类、祠堂宗族类、寺观庙宇类等六大类。这些作为乡村社会公共信息发布或传播媒介的碑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四川藏族聚居区的藏传佛教建筑起源早,数量多,发展成熟,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建筑外部空间体系以及川藏寺庙的建筑格局,为藏传佛教在川藏地区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探析川藏佛教寺庙的建筑外部空间体系时,以寺庙建筑外部空间形式为基础,对照其他藏族聚居区寺庙建筑外部空间系统的异同关系,从功用及文化角度,分五个方面论述四川藏族聚居区寺庙建筑外部空间层次的内容,可以看出其的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7.
河南境内商业会馆的现有研究中,会馆碑刻的文献价值已被广泛认可,但尚无专文对碑刻本身加以探讨。依据田野考察与文献记载,展现河南现存商业会馆的分布,对馆内碑刻的数量、年代、类型进行梳理,分析其所呈现的特征,有助于学界利用碑刻推动会馆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万州余家河墓地发掘东周、两汉等各时代墓葬145座,并发现同时期的房屋基址、灰坑、陶窑、水渠诸类丰富的遗迹.其对研究三峡地区东周墓葬内涵与特点及巴楚文化交流、两汉墓葬结构特征、埋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秃塔儿墓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蒙古贵族墓葬之一。其碑文是重要的元代碑刻历史文献,一系列元代职官名称构成了碑文的主体内容,屡被学者引用却鲜有注解,方志与大众媒体的引注则讹误时出。文中对此逐一解读、辨正。  相似文献   

10.
在以村舍拆迁为重要标志的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厦门市许多地方有意识地保留大量的宗祠与寺庙,不惜花费重新建起新的寺庙与戏台,并在其间布设丰富的文化内容,试图通过一种物质留存的方式,向后代传递丰富的文化教育信息,显示延续文化传统、承继精神余绪、感化子孙心灵的特别愿望,也为未来城市增加不同风格的建筑与人文景观。这些都为新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艺术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教育与艺术有本质的相通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教育的技巧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最后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这一角度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政治实用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如何理解、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所有依据,从而确认这个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语词表述上解析其概念界定的语义学、相关术语比对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再次,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实践中,就分类认定的过程,澄清一系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把握不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界定。  相似文献   

19.
天皇制经历了古代天皇制、幕府傀儡天皇制、近代天皇制、战后象征天皇制四个发展阶段,四阶段虽外形各异本质灵魂却一致,均以“万世一系”之“神皇一统”的“惟神之道”的“神国”思想为共同本质精髓,天皇制之根本亦在于天皇的宗教“神性”与“神威”。这就决定各时期的天皇制及其神国思想均无不饱含着“天祖皇祖肇国”的“神武”尚武的军国主义精神与必然要素,因而不仅在近代,自古伊始,国家神道式的神国军国主义侵略思想就已源远流长,天皇制亦早就是军国主义的源泉与温床。  相似文献   

20.
英语成语典故的文化特点及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英语成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 ,提出在英语成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 ,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出发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