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的评价指标,研究非核心类期刊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主页、论坛、微博、QQ群等多渠道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电子期刊的制作加快发行速度和建立作者及读者群数据库等,以突破核心类期刊的包围,走出办刊困境。  相似文献   

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1983年创刊至今已走过20年历程,其间历任五届主编,办刊思想围绕学术性与民族特色的结合,从强调地方性、民族性的初始阶段到以"民族学"为核心,又到创设"民族社会学"栏目,并关注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其办刊思想、刊物质量螺旋式提升,刊物也随之成长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  相似文献   

3.
对科技期刊读者价值取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定势和读者效应的误区入手 ,对科技期刊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比较透彻和理智的分析 ,辨析了在办刊过程中的一些片面认识 ,对所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思辨。作者认为 ,作为传播科技知识媒体之一的科技期刊 ,在选择自己的读者价值取向时 ,其着眼点应是坚持办刊宗旨 ,把握整体读者的阅读需求定势 ,走出读者效应的误区 ,从一而终 ,不断调整 ,把刊物与读者的符合度提到最高 ,从而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期刊编辑的五种意识看办刊人的内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期刊具有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精品意识、定位意识、读者意识、本土意识和应变意识。这五种意识是办刊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这种综合素质就是办刊人的内功。而办刊人的内功决定着刊物的立场、品德和格调。这也是一本刊物在市场上存活的基本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刊人的内功决定着刊物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办刊实践中不断地历练。  相似文献   

5.
期刊只有做到准确定位才能得以顺利发展。期刊定位应从四方面着手与同类刊物的比较;办刊宗旨;服务对象和内容。上海期刊要繁荣发展应解决好三个环节提高编辑待遇;提高作者稿酬;改革办刊体制,灵活办刊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报未来的发展趋向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学报要走出发展困境,参与期刊国际化竞争。必须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期刊的办刊模式和经验,坚持学术质量标准,开放办刊,缩短出版时滞,采用OA出版方式,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以《知音》为代表的情感纪实类期刊因纪实信息刊布失实而引发的与当事者之间关于隐私权、名誉权等的争执纠纷不断。这种办刊纠纷的性质源自情感纪实类期刊要不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问题,而不是办刊品位高低的问题。导致情感纪实类期刊办刊纠纷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缺乏对情感纪实类期刊的有效管理;二是媒介长期将以《知音》为代表的刊登软新闻的情感纪实类期刊归为“文化综合性期刊”,这无益于情感纪实类期刊对新闻真实性的恪守。从严格意义上说,情感纪实类期刊应属于情感新闻类期刊,要讲究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情感纪实类期刊办刊纠纷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对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认识不到位和自身缺乏制度规范两个方面。解决情感纪实类期刊办刊纠纷的对策是:政府应致力于确保情感纪实类期刊不因采编成本上涨而削弱甚至剥夺媒体自我良性发展的客观条件;情感纪实类期刊应转变办刊观念,尊重新闻工作规律,改进新闻编辑工作方法;建立一支情感纪实类期刊独自拥有的以记者为主的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8.
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从总体上看,其数量少、类别文种多、出版周期长、刊物质量不够理想,发行量逐年下降,而且出版经费普遍紧张。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全新办刊理念;调整结构、苦练内功,精心打造旗舰与精品;全面落实民族政策,增加财政拨款,才能使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期刊走出困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复杂,国家的发展与安全面临挑战,公安情报研究作为情报工作的理论支持和指引,也应顺应安全形势的变化而改革。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普通期刊、公安期刊和重要期刊中的公安情报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公安情报学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关键词聚类寻找公安情报学的研究热点。结合文献计量学和共词聚类的方法发现公安情报学的研究规律,探索公安情报学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论期刊栏目策划与设置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栏目是期刊特色的一种编排表述。期刊的栏目策划和设置与编辑对期刊传播方式及刊物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融会相关。栏目的设置与编排应能较好的反映刊物的办刊宗旨、编排方针,以及凸显刊物的主体内容,在给读者带来阅读视觉冲击的同时,传递着文化阅读的愉悦。因此期刊的栏目策划与设置有着共性与个性的不同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艺术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教育与艺术有本质的相通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教育的技巧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最后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这一角度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政治实用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如何理解、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所有依据,从而确认这个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语词表述上解析其概念界定的语义学、相关术语比对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再次,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实践中,就分类认定的过程,澄清一系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把握不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