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日本人关注生死现象与生死规律,把握生死观念与生死文化,确立生死意识与生死理论,提升生命伦理与生存质量等,以期满足现世利益和现实需求。神道是日本民族原有的宗教文化和特殊的生活习俗,神道文化是促进日本社会发展、形成日本人国民性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动因。揭示神道生死观的内核与实质,有利于推进“解日本民族文化之谜”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祭祀众多的国家,新年是众多祭祀当中最隆重、规模最大的祭祀.日本过年主要分迎神、祭神、送神三个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神道是深深根植于日本人生活当中的宗教,生活与宗教是无法分割的一体,具有鲜明的世俗化特征;其次,神道的不少观念和意识,是通过祭祀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潜入日本人的骨髓里,溶入到日本国民性格当中去的.本研究对理解日本国民生活、思维和行为模式,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神道是在日本本土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宗教,在日本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伊势神道是日本中世神道摆脱对佛教依附、进行教义革新的产物和体现。伊势神道对神的理解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甚或其神观就是按照道家的宇宙论建立的。  相似文献   

4.
神道教是日本特有的固有的民族宗教、民族文化和精神行为;在日本神道文化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家神道是特定历史阶段即日本近代社会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的统一形态;对国家神道的哲学阐述,有助于解明近代日本的政治非理性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5.
以日本企业文化和神道为视角研究日本人和神道的关系,从神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出发,研究神道教义对日本人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日本企业中的祭拜文化、和文化、忠文化等独特企业文化和神道的关系,研究神道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得出结论为受神道影响形成并存续至今的企业文化对日本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符合日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在保持神道教义和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改良措施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灵魂观作为宗教观念中最基本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全部宗教仪式的核心。对灵魂观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宗教观念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深层。日本的古神道和彝族的自然传统宗教,两者均以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为基础。当今彝族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但彝人重视家族祖先的特点依旧突出。日本则有宗教博物馆之称,虽多种宗教并存,本土神道依然占据主导,各地神社遍布,展现出日本古神道的持久生命力。借助跨文化的视角,从灵魂概念切入,重点突出祖先灵魂,通过比较两者对于灵魂定义、性质理解、祖灵资格认定、祖灵归属、对祖灵情感亲疏等内容,可以看出彝族与日本传统宗教的灵魂观的异同在于:彝族灵魂观反映出半农半游牧的父系社会重视血缘的特征,日本的灵魂观则凸显着传统农耕社会特色。彝族的祖灵观重点在于对后世子孙的约束与期待,功能性较强;日本祖灵观念功能性较弱,象征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日本古神道产生于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在阶级社会形成前后,以朴素南宇宙观、自然观、神灵观为内容的宗教意识发展成为具有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的神血统观和明净观。古神道的这些特点对于日本民族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化具有双重结构的特征,日本民族在坚持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摩擦融合中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神道教和佛教是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本文通过探究神道教与佛教在历史变迁中的双向交融过程,从宗教的角度展现日本双重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在近现代,神国思想始终与日本的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然而,究其本源,日本的神国思想实质上是基于《记纪》神话、以神祇与国家认识为核心的一种宗教思想。其中,佛教与神道在日本神国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13世纪末元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后,随着伊势神道等中世神道思想的发展,神国思想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步抬头。其结果是,自我优越的神祇意识、自大的国家认识不仅催生了盲目的对外意识,甚至还成为了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它大体上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系统。神社神道是神道教的主流,经历了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它是从原始神道发展而来的,之后,又从神社神道分出皇室神道和学派神道。明治维新后,日本统治阶级人为地将皇室神道与神社神道结合一起,创立了国家神道。它是维新后逐步形成并加以改造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8.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艺术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教育与艺术有本质的相通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教育的技巧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最后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这一角度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政治实用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