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有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只有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所接受和理解,才能够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所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其中的优秀成分更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高度契合,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只有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完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战略任务,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源泉.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要想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换.进行现代转换需要明确转换的前提、重点和关键.转换的前提是坚持客观性原则,反对两种极端思想主张;转换的重点是坚持创新性原则,勇于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转换的关键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公民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培育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思想保障,而且本来就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激烈的思想文化交锋、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共同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相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于其多元共构、多族一统。因此,在这种认知上必须要有求同的意向,而不该人为地显异,更不能因为排异而导致分歧、彼此生分离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也有宗教的内容,对这一内容,不能完全排拒、彻底否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中国宗教的爱国、爱教、爱人,以及其所体现的真善美圣、忠诚贞爱,都可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实践范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超越,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统一。通过理论灌输、营造氛围、榜样模范和实践养成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对形成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和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渊源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值得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全面的探究.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内容对应、历史实践等要素进行赋值,再用SPSS客观解读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建构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1.从传统文化中寻"根"铸"魂";2.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3.规范教材的编著和榜样教师的示范;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与流、破与立、血脉与灵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和法家文化的精髓,并赋予其时代特色和当代价值。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坚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平台,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渊源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值得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全面的探究.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内容对应、历史实践等要素进行赋值,再用SPSS客观解读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建构新时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1.从传统文化中寻"根"铸"魂";2.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3.规范教材的编著和榜样教师的示范;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On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theLead¥LuDongAbstract:Thisarticledealswithwhattheprinciplewithlisteningandspeakingin...  相似文献   

16.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艺术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教育与艺术有本质的相通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教育的技巧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最后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这一角度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政治实用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