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师幼互动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观念直接决定着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本研究以提高农村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为目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浙江省杭州市十所农村幼儿园的450名幼儿教师,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农村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观念的调查,并提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师幼互动质量观念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深生态学以追求“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本体论为世界观原则,以扬弃现象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态现象学为方法论依据,以对工业社会造成环境危机根源的不断质疑与深度追问为认识论维度,以人类仅仅作为大地居住者之一,资源使用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等一系列全新理念为价值论目标.深生态学提供的是绿色未来文化的意义总场,蕴涵可以深度阐释与和谐发展的话语空间,由此产生无数具体的精神活动者的具体的生态智慧.凡是自觉支持深生态学运动并崇尚生态整体主义的人,都有可能在反思自己生活方式过程中培养一种深生态意识,形成深生态学生活方式.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与强调人的价值的生态智慧以生态和谐平衡为己任并成为深生态学核心价值体系.深生态学是追求和谐发展的环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构建“数量”和“质量”双重保障的托育服务体系是解决“托育难”“幼无所托”等民生难题以及实现人口发展战略重要配套措施。师幼互动是托育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影响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多个方面。托班师幼互动质量水平不高,尤其不能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而教师学历是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提高托班教师“学历”门槛,建立职前职后“师幼互动”一体化培训体系,重视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估,切实提高教师师幼互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幼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北京市3所幼儿园中的师幼互动过程进行多次半 日观察,并对各种类型的教师互动行为和幼儿互动行为进行编码。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法绘制行为序列转换图,探究师幼互动的 行为模式。结果发现,认知激发在教师互动行为中占比最高,任务导向在幼儿互动行为中占比最高。师幼互动中存在较强的情 感和认知积极循环,教师和幼儿通过互动在情感和思想上的相互促进;师幼互动也存在管理的消极循环,班级秩序难以改善;此 外,同伴互动和教师的认知激发是促进幼儿参与任务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增强师幼互动敏感性,营造 温暖关爱的园所情感环境;打破师幼互动消极循环,采用建设性协调策略;发挥同伴和教师的作用,促进幼儿参与任务。  相似文献   

5.
摘 要:师幼言语互动是学前教育得以实施的依托,也是教师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解读师幼言语互动和教师言语行为,可以从师幼言语互动方式、师幼言语互动受益面、师幼言语互动目的三个维度观察师幼言语互动,自主开发观课工具,以团队合作、分类观察的方式,走进教学现场,收集大量具体、实证信息,比较全面地掌握当前教师与幼儿言语互动中存在的外显行为问题,分析导致师幼言语互动不良的根源性问题并提出适切对策和建议,为教师基于证据改进言语行为提供直接支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理念,生态式学前课程的开发应寻求和谐发展、回归自然、动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然而,在学前课程实践中,却存在着课程目标偏颇、课程内容超前、课程实施不当、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因此,应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回归幼儿的自然生活,重视课程的环境创设,还与幼儿的游戏权利,动态进行课程的评价,最终实现生态式学前课程与师幼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师的工作投入程度对保教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为探讨托育机构师幼互动质量与教师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以东北地区H省D市和华东地区S省W市3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在秋春两季进行测查。使用经杨希本土化修订的CLASS Toddler量表和王彦峰等人基于UWES改编的教师工作投入量表,研究教师工作投入与师幼互动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秋春的教师工作投入与师幼互动质量呈显著正相关;2)交叉滞后分析表明,秋季的行为支持和学习支持对春季的工作投入有正向预测作用,秋季的工作投入则对春季的情感支持有正向预测作用。综合分析发现,增加教师的工作投入可以有效提高师幼互动质量,反之亦然。因此,托育机构应该为教师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为教师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国家也应该深化教育政策改革,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投入水平,从而提高师幼互动质量。  相似文献   

8.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途径。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美术活动环境、教师细心观察与适时的介入指导、评价时的师幼互动等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文明生态学涵义和人类文明兴衰表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既给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为人类解决生态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观念.人类要实现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就必须处理好资源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及眼前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引入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这两个概念以来,理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两个概念的研究和讨论。但是在这些研究和讨论中,学者们对二者的内涵、外延、联系和区别的理解都莫衷一是,有必要对有关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种种说法进行归类分析,从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出发,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关系,以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人性和人的自由平等幸福。这一人的理想源于成长经历和时代因素。他将文学作为实践这一理想的途径。从《家》、《寒夜》到《随想录》 ,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巴金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学注入了人的因素 ,达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人性的开掘 ,从而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获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巴金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既属于历史又属于中国 ,既属于当下也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人技术对建立在神秘感基础上的人类尊严构成了严重冲击;以至必须以理性来维护人类生命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目前,围绕克隆人技术的伦理争论已经广泛地展开。然而,任何对具体技术的伦理争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伦理准则之上,这样的伦理准则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决不像制造机器一样制造人,二是决不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人。以这样的伦理准则,有关克隆人技术的几个伦理问题便可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人性问题是个最为源远流长、争论不休的难题。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与伦理学范畴的人性概念并非同一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不能否定伦理学意义上的性善、恶论的理论价值;从德性上探讨人性与人的本性对国家制度设计与国家治理模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格神”与“神格人”的价值取向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张扬个性的西方“人格神”传统不同的是,中华“神格人”传统崇尚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操和经世致用的献身精神,二者的差异根源于西方商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旧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被确立起来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仅仅强调人的作为感性欲望的主体地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而自然中心主义企图通过把“自然”作为伦理主体来看待,这虽然对克服旧人类中心主义有积极意义,但是,本身却违反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种超越自然中心主义的“新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作为“感性和理性统一”的主体来看待的,因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18.
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如何理解人文科学的性质及其定位的问题上,须克服并超越狭隘的实证主义和狭隘的人文主义的科学观。既要理解人文科学的科学性,又要理解人文科学的人文性;既要从科学经验出发去理解人文科学,理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又要从人文经验出发去理解人文科学,理解人文科学与艺术等人文文化的深刻关联;既要看到人文科学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环节,又要看到人文科学也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环节。人文科学是沟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入手,探讨了人的自由的两个不同侧面,并通过二者的结合及发展阐释了追求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学研究存在着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问题,但两种人学视域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统摄来研究人,正是这一内在逻辑促成了马克思人学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最终由人本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转变,并使其哲学真正地成为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