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以“百科全书式”的人生探索和掺和着迷惘与追求、痛苦与激愤的复杂情感世界,显示出超越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文章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文本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中国学术界的沃尔夫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沃尔夫研究在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都是刚刚起步。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沃尔夫的主要作品,我们还未从文化、宗教、语言、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对沃尔夫的思想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与国外沃尔夫研究相比,我们还有明显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史,重点探讨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分析主人公心目中"父亲"形象的六种原型,探寻其精神追求的实质与内涵。"寻父"主题的扌契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内部思想更趋于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在他的四部长篇小说中,<天使,望故乡>是一部自传最强的作品.作者选择甘特一家的生活发展片断,勾勒出了20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精神状况.由于受到现代哲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托马斯‘沃尔夫能熟练地将哲学思想应用到作品中,反映了他对每个人类个体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理解.从自我主义、爱与信仰的缺失、怨恨与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作品与叔本华人生哲学之间的关系,解释了美国一战后人们普遍的价值观,也进一步展示与重构了人类存在中的悲观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方是美国地理和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区域,总是与落后的种植业、内战的惨败、贵族的没落等意识联系在一起。面对以火车和汽车为代表的工业现代性的渗透,以威廉·福克纳、托马斯·沃尔夫和弗兰纳里·奥康纳为代表的南方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态度,这种态度典型地体现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对旅行载体的选择上。留恋南方庄园生活的福克纳,总是试图用马匹和马车去抗拒以汽车为代表的现代性;自幼随母亲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沃尔夫,喜欢火车的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与南方传统的现代性疏离;被残缺的身体所束缚而且笃信天主教的奥康纳,对汽车怀着赞同与否定的暧昧心情,汽车在她的笔下既是运动的便捷载体,又可能成为宗教信仰失却下的暴力犯罪工具。  相似文献   

5.
沃尔夫是人类学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亦可称之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类学家。他以南美、中欧等地田野材料,重点讨论了农民定义、农村类型、农民的结合与阶级划分以及农民革命等问题,从知识传统和方法论运用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点,例如关注人类社会演化的宏观历史,采用生产、商品和世界市场等概念解构乡民社会,坚持普遍联系与发展观等等。这一研究进路中,他与沃勒斯坦、弗兰克等人对话,也给西敏司、斯科特等人极大启发,同时还招致了萨林斯等人的批评。总之,沃尔夫的农民研究影响深远,对其梳理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选材切近生活,风格朴实奔放、抒情色彩浓郁,以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感染读者。虽然他的很多作品以情感旋律作为内在的结构,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但他毕竟是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其小说中随处可见。短篇小说《虎种》以纯真与邪恶的完美统一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的种族问题,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压力之下,走上毁灭道路的过程。作者用洗练的笔法,写出了美国社会在繁荣外表下隐藏的社会危机,以及作者对世界、人类本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1951年,威廉·福克纳出人意料地把沃尔夫列为当代美国作家的前茅,他自己居其次,帕索斯第三,海明威第四。福克纳对他这种排列作了如下的解释:“我把沃尔夫列为第一,因为我们都失败了,可是沃尔夫最能尽力而为,想讲的最多,因此他的失败最为杰出……。我敬佩沃尔夫,因为他全力以赴,想把话全都说了,甚至情愿把文体、连贯性以及所有精确的原则加以扬弃,而希望把人类心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是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其成就斐然却瑕瑜互见.他以情感旋律作为小说的内在结构,继承了以惠特曼、爱默生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一代美国文化名流所创立的以边疆生活为核心的,切近生活,即兴博发、朴实奔放的文学传统,文风豪放,抒情色彩浓郁.长期以来评论界对他的小说创作形式褒贬参半.但他个性化的抒情性表现风格以及他融入小说语言中感官色彩浓郁的直观表现方式使他的作品独具特色,风格迥异.他的小说因此染上了浓重的史诗性色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迷茫的亲情——评成长小说《天使望故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天使望故乡》是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名作。小说主人公尤金.甘特从小生长在缺乏亲情温暖的家庭中,一直渴望自由,向往外面的世界。在此以迷茫的亲情为切入点,通过对尤金父母、哥姐的人物剖析,认为尤金对亲情的迷茫、怅惘正是促使他背井离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第五章“语言里的形式: 语法概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语法分析方法。他以概念为核心、以意义为基础,并始终强调语言模式的社会及心理基础。这种对语言本质的深刻认识不仅体现在人们熟知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也体现在萨丕尔对语法系统的研究中。萨丕尔的语法分析方法有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他的心理学研究倾向不仅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和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的相关研究,还受到了德国哲学家及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影响。萨丕尔的语法研究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20世纪后期认知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代理论语言学研究也能够从萨丕尔的语法研究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比英语、汉语、朝鲜语、日语四种语言的宾语,人们会发现它们存在很多异同。而这些异同点会为外语教学、翻译及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有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自性(self)。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挖掘和分析《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她的悲剧有着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和阿妮姆斯、自性等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论述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在语法运用、单词拼写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当代美语既保持英语传统又从传统中革新的特点。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上进一步论述美国英语由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语言由繁趋简、活泼生动、富有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秋颂》作为颂诗,表现了与传统颁诗完全不同的特点,它既不是委身于崇高而对崇高所发出的赞叹,也不是委身于神而对神的心灵顿悟,这是一种另类的崇高。一般来说,济慈的颂诗都存在着明显的顿悟时刻,既瞬间的幻觉伴随着瞬间的清醒。但《秋颂》是一个例外,它没有这样的转折。它是一场醒着的梦,是猜想的推演,是成功的移情,而不是一首纯粹的自然诗,一首现世的颂歌。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艺术原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教育与艺术有本质的相通之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文章从教育的目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教育的技巧三个层次分析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最后从培养自由独立人格这一角度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政治实用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如何理解、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的含义和表述的界定及其具体的分类认定,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尽可能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文献中查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所有依据,从而确认这个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其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语词表述上解析其概念界定的语义学、相关术语比对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的三个关键问题;再次,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实践中,就分类认定的过程,澄清一系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把握不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一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