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公共体育服务的构建和完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但这一实践活动面临着主体结构、信任断裂、制度保障方面的现实困境。美英国家政府重视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探索和创新治理方法以应对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借鉴英美国家机关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各级政府应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困境治理方案:完善关系网络,搭建治理平台;塑造信任关系,释放治理动力;健全法规制度,提供治理保障。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中国公民参与,不仅包括为了影响公共权力的行为,还包括因受公共权力侵害而捍卫自身权益的活动。参与形式可分为政治领域中的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公共领域的民主参与、公民的自治性参与,这些形式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凸现出局限性,需要新的形式来补充。因此,应正视现实参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制度化环境延展不足而产生的“溢出现象”,尊重公民权利和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构建有序的参与环境,培育社会的公共信任,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推动者,在参与社区公共决策上具有坚实的合法性基础。当前,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下,农民工的社区公共决策参与有所突破,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践行困境。因此,必须推动顶层设计,创设农民工社区参与制度;加强基层实践,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发挥政府构建公共决策落实机制与监督体系的基础性、引导性作用;积极培育社区成员的协商精神和公共理性。借助农民工参与社区公共决策的发展促进其"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协商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型协商民主形式,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能够助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当前,社会组织协商在思想认识、角色定位、内容形式、制度规范、具体实践方面均存在制约因素。推进社会组织协商,需要纠正认识误区,提高社会组织协商的认同度。明确角色定位,落实社会组织协商的主体地位。优化内容形式,拓展社会组织协商的领域和渠道。规范运作程序,完善社会组织协商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的协商水平。  相似文献   

5.
试论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方式的有效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公民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重要条件;对参与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关系到公民参与的效果,现实中公民参与方式的失效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有序化进行;公共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要求公民参与方式的形式意义与实质价值相统一,需要在确定优选标准、优化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参与方式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自治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其独特优势。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面临制度与观念约束、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冲突、内部失序与外部失范并存等多重困境,需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外部治理环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等途径,实现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诸多现象说明必须高度重视偏好显示制度缺位的问题。在现有社会保障体制下,政府对经济主体的偏好进行人为抑制(或者压制)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抑制会导致经济主体偏好显示的障碍。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机制包含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政策执行市场。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机制是指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广义公共选择主体(包括居民、企业、中介组织、政府等)的权责分配结构和围绕社会保障政策的提出(投票规则)、审议、制定、执行、监督、评价等所涉及的程序、规则的总和。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听证制度建设,使社会保障听证制度法规化和规范化,使社会保障听证制度成为沟通政府与居民、企业的偏好信息、沟通中央政府①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的偏好信息的有效路径,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公共选择制度建设,提高中国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机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民社会与善治理论是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支持,专业优势、效率优势、资源优势、沟通优势是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实优势.理论支持与现实优势表明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民主从代议制民主向协商民主、政治民主向行政民主的不断强化和转型,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成为现代民主的基石和核心。转型期我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传统政治文化、强势政府、参与制度缺失虚置、公民参与能力不足、社会组织发展滞后是制约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影响因素。推进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健康有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健全参与制度、创新公民参与形式以及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四方面通盘考量与践行,从而使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实化于能。  相似文献   

10.
公共治理,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当前的治理过程中,我国弱势群体话语权制度保障不健全、话语权社会载体不力、话语的正当渠道不畅,进而制约了公共治理的实现。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需从四个方面入手: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治理机制,协调利益矛盾;完善多中心治理,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弱势群体主体意识教育,提高其政治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人类学的知识和成果要面向社会公众,民族志写作要做到思想是深刻的,但表达却是通俗的,并借助大众媒介传播人类学知识、主张和观点,使民族志成为跨专业的乃至公众的读物。公共人类学是“为公众思考”的人类学,应带着强烈的公共关怀意识,站在民众的立场服务于社会公众,为社会大众的福祉进行呼吁和辩护。公共人类学将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予以常规化,其田野调查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社区或村落,可以是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公共场所。公共人类学家参与公共事务的角色不仅仅是提出忠告或建议,应从麻烦解决者转变为决策者,从参与者转变为管理者。公共人类学研究者应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意识,不仅要传播人类学知识、文化多样性知识,而且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知识,引领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抱有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公众新闻是建立在"公众"问题上的一个概念。公众新闻的任务是使新闻能不断滋养生机勃勃的民主,不只是作为一种新闻方式,而更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从美国发源的公众新闻理论,很快在我国大众传媒土壤上生长起来,这种以公众与民主政治的密切关系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在国内许多媒体的尝试下,结合民生新闻的做法,很快成为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部分,对当地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起到重要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了公众新闻在我国的外部特征,并为其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面对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公共服务目标"偏离"的现象,在合作社快速发展和持续争论的背后隐含着学者们对一个核心问题的追问:合作社如何坚守"服务社员"的根本原则?公共经济学有关合作社提供公共服务的性质、服务的可能性、服务的可行性和服务绩效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为构建合作社提供公共服务的分析框架和运行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合作社提供公共服务的未来走向取决于作为服务生产者的合作社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户以及作为服务规划者的政府部门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因此,需要采取社员自我增权、政府部门扶持和监管并重、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等措施,以强化合作社服务社员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提升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正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多元化使我国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实践中,我国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本文拟从描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升措施两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加以论述,以启发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和提供进一步分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成共识。但对发展公共交通的探讨通常过于注重如何降低居民出行的经济成本,片面强调公交优先是对工薪阶层和低收入人群的优先。为了引起人们对私人小汽车与公共交通竞争发展条件下被忽视的"公共理念"的关注,使公共交通真正成为所有人的选择,必须在"公共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一系列发展公共交通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概念辨析与学科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公共管理内涵及其与公共行政之间关系的争论 ,只有通过辨析Manage ment和Administration两个术语 ,并考察公共行政 (PublicAdministration)和公共管理 (PublicManagement)在国外的起源和发展 ,才能得到澄清。通过剖析和整合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框架。现代公共管理与以往的研究途径相区别 ,其管理主体大大外延 ,它以问题取向、顾客取向、结果取向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并以公共利益作为其最本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和实践的根本,但是在强调对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主义工具运用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中,这种公共性面临着危机。文章以公共管理的视角来审视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共性偏失问题,并试图提出矫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管理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行政管理学界高扬效率、忽视伦理的主题定位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管理学研究向纵深领域的发展。公共行政管理从产生时起就与某种伦理价值观相联系 ;公共行政管理必须围绕着“公共利益”而建构和运作起来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 ,公共行政管理具有对公众负责、公正、合法性、多样性、正义等特征。结合行政管理的过程分析 ,公共行政管理的伦理规范主要内容为公益至上、有害不为、慎用权力、社会责任、平等竞争、增进信任。这些规范为公共行政管理奠定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主义公共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标志着中国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公共社会”时期。“公共社会”是一个讲究和注重公共产品、公共机制、公共权力和公共服务的社会。从历史上看,当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及其所有制性质的认识和设想还是初步的、模糊的,而如今,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整体存在并和谐发展的公共社会。社会主义的公共社会是以“公共所有”为基础,以“公共权益”为纽带,以“服务型政府”为上层建筑的。这样,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公有”转变为“共有”,然后再组合为“公共所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公共生产力已然成为衡量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反映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显著标志。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公共生产力研究为进一步解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及伦理这五个要素为公共生产力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和基本的分析框架。要提高公共生产力必须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重视推动组织机构改革和管理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水平,强化依法行政,加强公共部门的公共伦理建设,并重视建立相应的公共生产力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