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西方文化最明显的差异是交际中语境使用的差异.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的高低语境概念为语境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按照霍尔的理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由于所处语境不同,从而造成交际模式上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者与日本学者就“亚洲传播研究的蓬勃发展及未来”这一问题进行对话,其中的问题包括:亚洲传手轻研究蓬勃发展的情况如何?为什么亚洲传播研究者尚未终止欧洲中心传播范式的统治?亚洲传播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何在?哪些亚洲本土文化概念可以为亚洲传播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如何评价亚洲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霍尔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划分模式.分析阐述了中关两国人在会话方式、写作模式、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正是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同时,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相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差异会相互融合,这也为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低语境文化交际差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从文化的角度把语境分为高、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里的交际是高语境交际,而低语境文化里的交际是低语境交际,两种语境文化的交际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明显的差异。本文对两种语境文化交际的特点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对话式交际模式是解决其跨文化交际冲突的最有效的交际模式。  相似文献   

5.
学术论著是学术创新的承载者。“言人未言”与“言而有信”是由学术论著创新性本质规定的写作要求与人格要求。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学术问题产生于研究者对已有理论之间以及已有理论与实践现象之间矛盾的发现。学术问题在科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离根本理论越近,创新力度越大,学术质量越高。批判建构式研究方式乃是与学术创新本质相吻合的创新性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文学理论的文化研究转向”是当前中外学界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也是极具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一个论题。如何重新认识文学艺术的“自律”问题,怎样看待文学理论、艺术美学与文化研究的密切关系,文化研究如何推动文学理论及艺术美学研究的深化等等,日益成为一个引入注目并大有可为的学术空间。在这一领域,欧美学界已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学者的研究也逐渐显现出自身的特色。加强在此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深入对话,和而不同,将会为全球化语境中的学术研究增添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文化思想作为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文化问题的求解和社会发展的走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莱茵报》时期作为马克思开始接触社会现实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对于他一生思考文化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承载《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文化思想的著作文本,寻找其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马克思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化问题以及如何对文化问题进行求解,在前后相继的理论发展进程中体味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理论思考,把握其理论的实践走向有助于真正走进马克思。因此,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交融与冲突的今天,马克思的独特思考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翻译活动受制于所依存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中"文化学派"所倡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认为意识形态的操控、赞助人的力量和中心文化的接纳促成了外国法律书籍得以在晚清社会进行大规模的翻译和引进,它是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特定产物,反映了翻译活动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的以“时代性”为衡量中国哲学基本标准的理论立场,实根源于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影响。此一理论立场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容易得出在整体上否定中国哲学传统之现代价值的结论。这一主张隐含着以特定时期西方文化的民族性充任人类文化之时代性的理论内涵,轻忽乃至抹杀了非西方民族文化传统的超越性与继承性,并以将西方式现代性看作封闭而完备的价值系统为前提。为完成由主要关注“非西方文化如何彻底照搬西方”向更多地关注“如何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的共同困限”这一“中心主题的置换”,必须摒弃机械地持守时代性之一维的僵硬思维模式,而从时代性与民族性两个维度对文化问题予以更完整的关照。  相似文献   

10.
衔接连贯理论与语篇翻译关系密切。衔接理论与连贯理论采取不同的理论视点、从不同侧面指导翻译实践。诸多流派翻译理论也从不同侧面讨论“衔接与连贯”的问题,但是在语境翻译、机器翻译以及语言合作方面,“衔接连贯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应对信息化时代语言发展中的语境、多模态翻译、机器翻译、社交媒体和网络文本翻译以及特定领域翻译任务的挑战,通过文化语境的差异性、自然语言处理的局限性和语言合作方面等完善解决。  相似文献   

11.
韦伯强调宗教伦理对个人的经济心态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因此有了韦伯命题: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新教伦理。根据韦伯的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韦伯还提出了反命题:儒教不可能像新教那样焕发出“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儒教仅有“外王”的入世理性倾向而无实际经世抱负的手段,仅有“内圣”的价值理性的信念伦理而无工具理性的责任伦理。文章从信仰、理性、克制、敬业与成功的内在逻辑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阐发是指说出作者不曾说但会说的。只有知道作者都说了什么,说的是什么,才能设想作者会说什么。无论怎样努力把经典阐释得有意思、有意义,都是严格受到文本限制的。解释的可能性蕴含在作品之中。深刻的作品无论有多么重要的当下现实意义,它都不自限于此。由于其深刻,它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具有意义、得到有意义的阐发。时空间隔、阅读者对作品的间距,产生出一种积极的作用,使作品从某种特定的阅读中解放出来,使作品之为独立的作品这一点彰显。  相似文献   

13.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的灵魂是其独立的思想和传统。百年南大历经沧桑,但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历久弥新,这在不同时期的校训中都有展现。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南京大学确定“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激励南大人弘扬传统,奋发进取。  相似文献   

14.
新生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 ,新年刚入校 ,面对新环境 ,学习生活有诸多的陌生和不适应 ,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如何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 ,如何在提高知识素养的同时磨砺自己的才干等等 ,为此我们进行书面调查 ,以此为契机 ,展开我们的思索和对策 ,以寻找学生工作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弗雷格区分涵义和指称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翻译很有帮助。通过阐述弗雷格对涵义和指称的论点,着重讨论英汉语际转换时应注意英汉专名的翻译、不同(相同)比喻形象的相同涵义的翻译、指号对应而涵义不同的翻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制进程,对世界法制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在对本国法律文化反思时,也常常不忘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法治社会应对情、理、法重新认识,挖掘其合理因素,正确看待情、理、法结合在实现法律体系本土化、保障司法公正以及增强判决执行力中的价值,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合理运用情、理、法。  相似文献   

18.
诗学批评界一向将诗与歌、谣、谚、语笼而统之为诗 ,实为不妥。诗与歌、谣、谚、语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同源异流 ,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 ,现实的目的不同 ,发展的道路也不同。理清诗与歌、谣、谚、的性质和它们的关联 ,会有助于对中国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纲领“诗言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扩大文学的"自由效果",而是要探讨使批评、自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易于理解的那些历史的以及推论的条件。20世纪对康德提出的自由与文化的关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第一种将文化与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相联系;第二种将文化刻写为治理的一种机制,它通过自我调节手段运作并使之成为可能。这两种反应紧密相连:英国成人教育与文学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史表明前者是如何紧密地仿照作为自由表达空间的后者的。要理解这两种情况,就必须考虑构成审美的原初决定性特质的无用性是如何被重新界定的,以便它能够被用作治理的工具。在文化治理中,恰恰是通过与社会隔离开来,审美文化才作为一种能够从治理上作用于它的有益手段而被提出来。审美实践被变成了可以利用的东西。正是以这种方式,审美、治理与自由在自由治理的诸种机制之内刻写了某种特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古代湖南除水、旱两大自然灾害外,主要的灾种还有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和疫灾,都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